什么病会传染人?常见传染性疾病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美容美体 正文

什么病传染人是一个涉及公共卫生、医学和社会多领域的重要问题,传染病的传播不仅威胁个体健康,还可能引发社会公共卫生事件,从医学角度看,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可在人群中或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其传播需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只要切断其中任一环节,就能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扩散。

常见传染病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多种类,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在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和防控措施上各有特点,以下是主要类型及代表性疾病的概述:

什么病传染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病毒性传染病

病毒是体积最小、结构最简单的病原体,缺乏完整的细胞结构,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复制繁殖,因此传染性较强,且易发生变异,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包括:

  •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潜伏期短(1-3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肌肉酸痛,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易发展为肺炎。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由SARS-CoV-2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部分病例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症状从无症状到重症肺炎不等,传染性强且易变异。
  • 艾滋病(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通过性接触、血液(如共用针具、母婴传播)感染,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 病毒性肝炎:如甲肝(HAV)、乙肝(HBV)等,甲肝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污染的食物、水源),乙肝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可慢性化并导致肝硬化、肝癌。

(二)细菌性传染病

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可通过产生毒素或直接损伤组织引发疾病,部分细菌可在环境中长期存活,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包括:

  •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长(数周至数年),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低热等,是我国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
  • 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引起,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污染的食物、水源),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夏秋季高发。
  • 霍乱:由霍乱弧菌引起,通过水源或食物传播,表现为剧烈腹泻、呕吐、脱水,严重者可因循环衰竭死亡,属于甲类传染病。
  • 百日咳: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通过飞沫传播,多见于儿童,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鸡鸣样”回声,病程较长。

(三)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

除病毒和细菌外,真菌、寄生虫、朊病毒等也可引起传染病,尽管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部分疾病危害严重:

  • 疟疾:由疟原虫(通过按蚊叮咬传播)引起,表现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可导致贫血、脾肿大,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 狂犬病:由狂犬病毒(通过患病动物咬伤或抓伤传播)引起,病死率近100%,表现为恐水、恐风、肌肉痉挛等,一旦发病无法治愈。
  •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EV71)引起,通过接触、飞沫传播,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手、足、口等部位皮疹或疱疹,少数可并发脑膜炎、心肌炎。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分析

传播途径是病原体从传染源到达易感人群的方式,明确传播途径是制定防控措施的关键,以下是主要传播途径及特点:

什么病传染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传播途径 定义 常见疾病举例 防控重点
飞沫传播 病原体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说话产生的飞沫(直径>5μm)传播 流感、COVID-19、百日咳 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1-2米)、通风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如皮肤、黏膜接触)或间接接触(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 新冠、手足口病、疥疮 勤洗手、消毒高频接触物体表面、避免共用个人物品
空气传播 病原体附着在飞沫核(直径≤5μm)或尘埃中,可长时间悬浮并远距离传播 肺结核、麻疹、水痘 加强通风(如负压病房)、佩戴N95口罩、空气消毒
消化道传播 病原体通过污染的食物、水进入人体 霍乱、甲肝、细菌性痢疾 饮用开水、食物彻底加热、饭前便后洗手、管理好水源和粪便
血液/体液传播 病原体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传播 艾滋病、乙肝、丙肝 避免共用针具、安全性行为、严格消毒医疗器械、阻断母婴传播
虫媒传播 病原体通过节肢动物(如蚊、蜱、虱)叮咬传播 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 防蚊灭蚊(使用蚊帐、驱蚊剂)、治理孳生地、接种疫苗
母婴传播 病原体通过胎盘、分娩或哺乳由母亲传给胎儿/婴儿 艾滋病、乙肝、梅毒 孕期筛查、抗病毒治疗、避免母乳喂养(或经评估后安全喂养)、新生儿免疫预防

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与防控策略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其易感性受年龄、免疫状态、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老年人、婴幼儿、孕妇、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感染传染病且重症风险高,针对传染病的防控,需采取综合措施,构建“三环节”防控体系:

  1. 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关键,对法定传染病(如新冠、肺结核)实行网络直报,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对动物传染源(如狂犬病犬、禽流感禽类)进行无害化处理。
  2. 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传播途径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呼吸道传染病强调戴口罩、通风;消化道传染病注重饮食卫生;虫媒传染病以灭防蚊虫为主。
  3. 保护易感人群:通过接种疫苗提高特异性免疫力(如乙肝疫苗、麻疹疫苗、新冠疫苗),或使用被动免疫制剂(如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避免接触传染源也能降低感染风险。

全球及我国传染病防控现状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流动频繁,传染病的跨境传播风险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传染病仍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导致约1300万人死亡,其中结核病、艾滋病、疟疾是“三大杀手”,我国通过建立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扩大免疫规划、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成功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控制了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新冠疫情防控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新发传染病(如埃博拉、MERS)的不断出现和传统传染病的耐药性问题(如耐多药结核病),仍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峻挑战。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为什么有些传染病容易反复流行?
解答:传染病反复流行通常与多种因素相关:一是病原体变异,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易发生抗原漂移或转变,导致人群原有免疫力失效;二是免疫水平下降,疫苗接种后抗体随时间衰减,或自然感染产生的免疫力不持久;三是防控措施松懈,如人群聚集、口罩佩戴率下降等增加传播机会;四是全球化与人口流动,使病原体快速跨地区传播;五是生态环境变化,如森林砍伐、气候变暖等导致人畜共患病风险增加,流感每年冬春季流行,主要因病毒变异快且人群免疫屏障不稳定。

问题2:如何判断一种传染病是否具有高传染性?
解答:判断传染病传染性的高低,主要通过以下指标综合评估:一是基本再生数(R₀),指在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的情况下,一个感染者平均能传染的人数,R₀值越高,传染性越强(如麻疹R₀约12-18,新冠原始毒株R₀约2.5-3,流感约1.3),二是潜伏期和传染期,潜伏期越短、传染期越长,传播机会越大(如流感潜伏期1-3天,发病后3-5天传染性最强),三是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的传染病通常比血液传播更易扩散,四是代间距,即一代病例到下一代病例的平均间隔时间,间隔越短,传播速度越快,实际再生数(Rt,即特定时间点的平均传播数)也可反映疫情趋势,Rt>1表示疫情在扩散。

什么病传染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有什么好面膜适合敏感肌补水不刺激的推荐?
« 上一篇 2025-09-04
晚上喝什么代餐能减肥?哪种效果更好还不饿?
下一篇 » 2025-09-04

相关文章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2人围观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动态快讯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