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减肥药物时,需要明确的是,目前市面上获批的减肥药多为处方药,需在医生评估身体状况(如BMI指数、是否存在并发症等)后使用,且药物效果需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单纯依赖药物可能存在健康风险,以下从作用机制、常见药物类型、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分析。
减肥药的作用机制
减肥药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1. 抑制食欲: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中控制饥饿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减少进食欲望;2. 减少脂肪吸收:抑制胃肠道脂肪酶活性,使部分未被分解的脂肪直接排出体外;3. 增加能量消耗: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提升基础代谢率;4. 调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脂肪合成,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

常见减肥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
以下表格列举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减肥药物(包括处方药和部分非处方辅助成分),需注意具体用药需遵医嘱:
药物类型 | 代表药物 | 作用机制 | 适用人群 | 注意事项 |
---|---|---|---|---|
食欲抑制剂 | 芬特明/托吡酯复方制剂(如Qsymia) | 作用于下丘脑,抑制食欲,增加饱腹感 | BMI≥27kg/m²且至少伴1项体重相关并发症(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或BMI≥30kg/m² | 可能引起口干、失眠、心悸,禁用心血管疾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
脂肪酶抑制剂 | 奥利司他(处方药及非处方药) | 抑制胃肠道脂肪酶,减少约30%膳食脂肪吸收 | BMI≥27kg/m²伴并发症或BMI≥30kg/m²,也可用于超重(BMI≥24)人群短期辅助 | 可能引起腹泻、油性便,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需补充维生素A、D、E、K |
GLP-1受体激动剂 | 司美格鲁肽(如Ozempic,目前国内获批用于糖尿病,超重适应症在审批中)、利拉鲁肽 | 模拟GLP-1,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增加胰岛素分泌 | 伴2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BMI≥27),或无糖尿病但BMI≥30kg/m² | 可能引起恶心、呕吐,有甲状腺髓样癌病史者禁用,需注射给药 |
5-HT/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 芬氟拉明(已因心脏毒性退市,部分国家仍在使用) | 增加神经递质,抑制食欲 | 曾用于短期减肥,但因严重副作用(肺动脉高压、心脏瓣膜损伤)现已少用 | 严格限制使用,需严密监测心血管功能 |
复方中药制剂 | 部分含泻药、利尿药的中药(需警惕非法添加) | 多为腹泻、排水减重,无真正减脂效果 | 不推荐作为常规减肥手段,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肠道功能损伤 | 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减肥药”,警惕西布曲明等违禁成分添加 |
使用减肥药的注意事项
- 严格遵医嘱:减肥药需医生评估后开具,自行购买可能因不对症导致副作用或延误病情,奥利司他对高脂饮食者效果较好,但对单纯食欲亢进者效果有限。
- 不可替代健康生活方式:药物仅为辅助手段,研究显示,单纯依靠药物停药后易反弹,需配合每日500-1000大卡的热量缺口及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 警惕副作用:如司美格鲁肽可能增加胰腺炎风险,芬特明可能升高血压,需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及肝肾功能。
- 特殊人群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青少年、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有精神疾病史者(如贪食症、厌食症)均需避免使用。
非药物减肥的核心原则
对于BMI<24的超重人群,或因健康问题不适合用药者,优先通过生活方式调整:1. 饮食管理:采用高蛋白、高纤维、低升糖指数饮食,控制精制糖和油脂摄入;2. 运动干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结合抗阻训练(如哑铃、深蹲)提升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3. 行为调整:规律作息、避免情绪化进食,必要时寻求营养师或心理咨询师帮助。
相关问答FAQs
Q1:减肥药会反弹吗?如何避免?
A:减肥药停药后反弹风险较高,尤其依赖药物抑制食欲而未改变饮食习惯者,避免反弹的关键在于:用药期间同步培养健康饮食和运动习惯,逐步减少药物依赖;达到目标体重后,通过持续的生活方式维持热量平衡,而非立即停药,可遵医嘱逐渐减量。
Q2:所有肥胖人群都能用减肥药吗?
A:并非所有肥胖人群都适合用药,有甲状腺功能减退、未控制的高血压、严重抑郁症、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以及对药物成分过敏者均禁用,BMI<24kg/m²的超重人群,通常建议先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仅在合并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脂肪肝)时,医生可能考虑短期辅助用药,用药前需进行全面体检,评估风险获益比。


暂无评论,2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