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是一种由于皮下出血导致的皮肤病变,其特征为皮肤表面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按压不褪色,这种病症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或因素引起的一种临床表现,紫癜的形成与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受损、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以下将从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紫癜的病因与分类
紫癜的病因复杂多样,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

-
血小板性紫癜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
-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感染(如病毒、细菌)、药物(如肝素、奎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引起。
-
血管性紫癜
-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常见于儿童,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小血管壁有关,常伴有关节痛、腹痛及肾脏损害。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一种遗传性疾病,表现为毛细血管壁结构异常。
-
凝血功能障碍性紫癜
如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肝病等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其他类型
- 老年性紫癜:由于皮肤老化、血管脆性增加所致,常见于老年人暴露部位(如手背、前臂)。
- 机械性紫癜:由外伤、剧烈咳嗽或呕吐等导致毛细血管破裂。
以下是紫癜的主要分类及特点总结:
分类类型 | 常见疾病 | 主要特点 |
---|---|---|
血小板性紫癜 | ITP、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 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出血风险高,可伴黏膜出血 |
血管性紫癜 | 过敏性紫癜、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 | 皮肤紫癜伴关节、腹部或肾脏症状,病理可见血管炎或免疫复合物沉积 |
凝血障碍性紫癜 | 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 | 凝血时间延长,常伴深部组织出血或关节血肿 |
其他类型 | 老年性紫癜、机械性紫癜 | 局部或暴露部位紫癜,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正常 |
临床表现
紫癜的典型表现为皮肤出现紫红色、棕黄色或青紫色斑点或斑块,直径从针尖大小(瘀点)到数厘米(瘀斑)不等,根据病因不同,可伴随以下症状:
- 血小板性紫癜:皮肤黏膜出血(如牙龈出血、鼻出血),严重者可有内脏出血。
- 过敏性紫癜:对称性紫癜多见于下肢及臀部,可伴腹痛、关节痛、血尿等。
- 凝血功能障碍性紫癜:除皮肤紫癜外,可有肌肉深部血肿、关节腔出血等。
- 老年性紫癜:紫癜多见于手背、前臂,边界不清,吸收缓慢。
诊断方法
紫癜的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
病史采集
询问发病时间、诱因(如感染、药物接触)、伴随症状(腹痛、关节痛等)及既往病史。
-
体格检查
观察紫癜的分布、形态及大小,检查有无黏膜出血、肝脾肿大等。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血小板计数(ITP患者显著降低)。
-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提示凝血障碍。
- 骨髓穿刺:用于排除骨髓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 免疫学检查:抗核抗体(ANA)、抗血小板抗体等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
- 皮肤活检:过敏性紫癜可见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或CT可用于评估过敏性紫癜患者的肠道或肾脏并发症。
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紫癜的治疗需针对病因:
-
血小板性紫癜
- ITP:首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无效者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或脾切除术。
-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治疗原发病(如抗感染、停用可疑药物)。
-
过敏性紫癜
轻症者可休息、对症治疗(如抗组胺药);重症伴肾脏损害者需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
凝血功能障碍性紫癜
补充凝血因子(如血友病患者输注凝血因子Ⅷ)、维生素K等。
-
老年性紫癜
无需特殊治疗,避免皮肤外伤,加强皮肤保湿。
(二)预防
- 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某些食物、药物)。
- 老年人注意保护皮肤,避免磕碰。
- 定期体检,监测血小板及凝血功能。
相关问答FAQs
Q1:紫癜与普通瘀青有什么区别?
A1:紫癜是毛细血管出血导致的皮肤病变,按压不褪色,分布可对称或不对称,常与疾病相关;而普通瘀青多由外伤引起,局限且可自行吸收,紫癜需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
Q2:过敏性紫癜会复发吗?如何预防?
A2:过敏性紫癜可能复发,尤其是儿童患者,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感染(如感冒)、远离过敏原(如海鲜、药物)、定期复查尿常规(监测肾脏损害),复发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暂无评论,2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