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是一个社会变革与风格碰撞的十年,从早期的优雅复古到中期的青年反叛,再到后期的迷幻潮流,服装风格随着时代背景、音乐运动和亚文化兴起不断演变,这一时期的穿搭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更成为后世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来源,以下从不同阶段、性别和场景出发,详细解析60年代的服装风貌。
60年代早期(1960-1963):优雅复古与新风貌的过渡
60年代初,时尚仍延续着50年代的优雅基调,但线条和剪裁开始趋向简洁年轻,这一时期的服装以“New Look”(新风貌)的余韵为基础,强调女性化的曲线,同时融入更实用的设计元素。

女性服装
- 连衣裙与套装:早期女性日常以连衣裙为主,常见A字摆、收腰设计和圆领或V领领口,面料多用棉、麻、羊毛等天然材质,颜色以柔和的米白、浅蓝、粉灰为主,职场女性则偏爱套装,搭配珍珠项链、珍珠耳环等精致配饰,展现端庄优雅的形象。
- 大衣与风衣:长款驼色或灰色羊毛大衣是冬季必备,搭配及膝裙和长筒靴,线条流畅,充满复古感,风衣多采用卡其色或军绿色,双排扣设计,肩部略微垫高,兼具实用与时尚。
- 发型与妆容:发型以蓬松的波浪卷、低盘发为主,妆容强调眼线(猫眼眼线流行)和红唇,唇形清晰,腮红自然。
男性服装
- 西装与休闲装:男性日常以深色西装为主,剪裁修身,搭配窄领带或领结,衬衫多为白色或浅蓝色,休闲场合则选择Polo衫、V领针织衫搭配卡其裤或牛仔裤,风格简洁干练。
- 外套:夹克是男性重要单品,如牛仔夹克、飞行员夹克(受二战影响)和牛仔布工装夹克,颜色以深蓝、黑色、军绿为主,实用且耐穿。
60年代中期(1964-1967):青年反叛与“摩登风”的兴起
随着“摇摆的六十年代”(Swinging Sixties)的到来,青年文化成为时尚主导,伦敦、巴黎等城市成为潮流中心,设计师玛丽·奎恩(Mary Quant)推出的迷你裙、安德烈·库雷热(André Courrèges)的太空风设计,以及“摩登派”(Mod)亚文化的兴起,彻底颠覆了传统着装规范。
女性服装:迷你裙、太空风与迷幻元素初现
- 迷你裙:作为60年代最具标志性的单品,迷你裙由玛丽·奎恩在1964年推广,长度仅及大腿中部,搭配彩色连裤袜或过膝长靴,展现年轻与活力,面料以棉、灯芯绒、牛仔布为主,颜色鲜艳,如明黄、橘红、湖蓝,成为青年女性反叛传统的象征。
- 太空风格:受航天竞赛影响,服装出现未来感设计,如几何图案(圆形、三角形)、金属色(银、金)、塑料材质(PVC)和不对称剪裁,短款太空风格外套、高腰裤搭配白色靴子,充满科幻感。
- 摩登派(Mod)穿搭:Mod青年追求“高街时尚”,喜欢鲜艳撞色(如红配白、蓝配黄)、几何印花连衣裙,搭配短款风衣、白色手套和低跟鞋(或厚底鞋),妆容强调浓密睫毛膏、亮片眼影和裸唇,发型以“蘑菇头”(Bob Cut)或及肩直发为主。
男性服装:摩登派与摇滚风
- 摩登派风格:男性Mod青年穿着修身西装(窄肩、窄裤腿),颜色以亮色或条纹为主,搭配Polo衫、V领毛衣和切尔西靴(Chelsea Boots),外套常选择短款夹克或 trench coat,配饰包括窄领带、贝雷帽和圆形墨镜。
- 摇滚与嬉皮士雏形:摇滚乐手(如The Beatles)影响下,男性开始穿着宽松的印花衬衫、喇叭牛仔裤(早期为窄脚,逐渐变宽)、皮夹克和马丁靴,长发、络腮胡成为反叛标志,嬉皮士文化元素(如流苏、民族风印花)开始萌芽。
60年代后期(1968-1969):迷幻潮流与嬉皮士文化的席卷
60年代末,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和“爱与和平”的思潮推动了嬉皮士文化的兴起,服装风格转向自然、民族和迷幻,强调个性解放与反主流文化。
女性服装:民族风、流苏与波西米亚长裙
- 长裙与罩衫:嬉皮士女性偏爱长及脚踝的印花长裙(花卉、几何迷幻图案)、棉麻罩衫,搭配流苏、刺绣、珠饰等手工元素,颜色以大地色(棕、绿、橘)和柔和的粉紫为主,面料透气舒适,适合户外集会或音乐节。
- 混搭与层次:常见穿搭包括长裙外搭背心或马甲,披着印花披肩,佩戴头巾、头花或羽毛发饰,鞋子以平底凉鞋、坡跟穆勒鞋为主,拒绝高跟鞋的束缚。
- 妆容与发型:妆容自然,强调“裸妆”感,腮红和唇彩呈珊瑚色或蜜桃色,眼影常用绿色、紫色等迷幻色彩,发型以长直发、脏辫或编发为主,头戴花环或发带。
男性服装:喇叭裤、民族风与工装元素
- 喇叭裤与宽松上衣:喇叭裤成为男性标志性单品,裤脚逐渐变宽(从膝盖处开始扩张),搭配印花衬衫、扎染T恤或民族风马甲,外层常穿牛仔夹克、工装夹克或拼接面料的外套,体现“反体制”的态度。
- 配饰与细节:配饰包括皮绳项链、木制或银质手镯、头巾、宽檐帽,鞋子以厚底靴、马丁靴为主,部分男性开始穿着印度风格的kurta(宽松长袍)或非洲蜡染衬衫,展现对多元文化的接纳。
- 发型与妆容:男性普遍留长发,扎成马尾或披肩,络腮胡和鬓角须流行,妆容以自然为主,部分青年会在眼角或额头贴闪片,呼应迷幻风格。
60年代服装的跨场景应用
场景 | 女性穿搭 | 男性穿搭 |
---|---|---|
日常休闲 | 迷你裙+彩色连裤袜+短靴;A字连衣裙+针织开衫;印花长裙+平底凉鞋 | 修身西装+切尔西靴;Polo衫+卡其裤+帆布鞋;喇叭裤+印花衬衫+马丁靴 |
职场/正式 | 及膝套装+珍珠项链+低跟鞋;素色连衣裙+小西装外套;长款风衣+手提包 | 深色西装+窄领带+牛津鞋;灰色羊毛套装+怀表;卡其裤+衬衫+皮质公文包 |
派对/夜店 | 亮片迷你裙+厚底鞋;太空风格短裙+金属色外套;低胸连衣裙+长手套 | 亮色条纹西装+白色衬衫+乐福鞋;皮夹克+紧身裤+高帮靴;民族风马甲+喇叭裤+头巾 |
音乐节/集会 | 扎染长裙+流苏披肩+头花;背心+长裙+平底凉鞋;牛仔短裤+短靴+印花头巾 | 喇叭裤+拼接衬衫+厚底靴;工装夹克+喇叭裤+皮绳项链;民族风长袍+头巾+凉鞋 |
相关问答FAQs
Q1:60年代的迷你裙为什么能成为时尚标志?
A:迷你裙的流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设计师玛丽·奎恩受青年文化启发,将裙长缩短至大腿中部,打破了传统服装对女性身体的束缚,成为女性独立与解放的象征。“摩登派”(Mod)青年群体追求年轻、活力的审美,迷你裙搭配彩色连裤袜和短靴,成为街头文化的视觉符号,60年代女性社会地位提升,更多女性进入职场和校园,迷你裙的实用性和时尚性契合了她们的需求,媒体(如《Vogue》杂志)和明星(如简·诗琳普顿)的推广,使迷你裙迅速风靡全球,成为6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时尚单品。
Q2:60年代嬉皮士服装的核心元素有哪些?其文化意义是什么?
A:嬉皮士服装的核心元素包括:① 自然面料:棉麻、羊毛等透气材质,拒绝工业化生产的合成纤维;② 民族风印花:花卉、迷幻几何图案、印度蜡染、非洲织物,体现对多元文化的向往;③ 手工装饰:流苏、刺绣、珠饰、拼布,强调个性与反主流;④ 宽松廓形:长裙、宽裤腿、罩衫,拒绝传统服装的紧身剪裁,追求身体自由;⑤ 大地色系:棕、绿、橘、紫等自然色调,呼应“回归自然”的理念。
其文化意义在于,嬉皮士服装是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和“爱与和平”思潮的视觉表达,通过穿着宽松、民族风、手工感的服装,青年群体反抗消费主义、社会规范和战争,倡导平等、环保和精神自由,这种风格不仅影响了70年代的时尚,更成为后世亚文化(如波西米亚风、 festival 风格)的重要灵感来源。


60年代的穿搭好有烟火气,老照片里的真实感太戳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