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辅助减肥的药物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目前国内外获批的减肥药均为处方药,需在医生评估体重指数(BMI)、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及身体状况后,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使用及选择何种药物,减肥药并非“万能神药”,其效果需配合饮食控制、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且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因此绝对不可自行购买服用,以下从作用机制、常见药物类型、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减肥药的作用机制与常见类型
减肥药主要通过抑制食欲、减少脂肪吸收、增加能量消耗等途径辅助减重,根据作用机制,目前主流的减肥药可分为以下几类:

食欲抑制剂
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增加饱腹感或减少饥饿感,从而降低食物摄入量。
- 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等,最初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后发现其可通过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作用减重,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需从小剂量起始逐渐调整。
-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芬氟拉明(已因严重心血管风险退市)、氯卡色林(部分国家获批),通过作用于大脑食欲中枢减少饥饿感,但可能引起头痛、口干等,且存在心血管安全性顾虑,使用受限。
脂肪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胃肠道脂肪酶活性,减少食物中约30%的脂肪吸收,未吸收脂肪随粪便排出。
- 奥利司他:目前国内唯一非处方减肥药,适用于BMI≥24或超重合并危险因素者,常见副作用为油性斑点、排便次数增多、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减少(需补充维生素A、D、E、K),不建议有慢性腹泻、胆汁淤积症者使用。
双重作用机制药物
同时作用于中枢食欲调节和外周脂肪吸收,或通过多种途径减重。
- 芬特明/托吡酯复方制剂:适用于BMI≥30或≥27合并至少一种体重相关疾病,通过抑制食欲和增强饱腹感减重,可能引起心悸、失眠、口干等,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禁用,需严格控制在医生使用下短期应用。
新型靶点药物
近年来针对代谢通路的药物,如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通过同时激活GIP和GLP-1受体,更显著地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临床试验显示减重效果优于单一靶点药物,但价格较高,且可能引发胰腺炎、甲状腺髓样癌风险(有甲状腺髓样癌个人史或家族史者禁用)。

使用减肥药的注意事项
- 严格评估适应症:并非所有超重或肥胖者都需要药物减肥,根据《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23版)》,药物减肥适用于:BMI≥28;或BMI≥24且合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至少1项代谢综合征组分,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通常禁用。
- 不可替代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只是辅助手段,若不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停药后体重易反弹,建议配合每日500-750千卡的热量缺口,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 监测不良反应:使用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压、心率、血糖、肝肾功能等,如出现严重心悸、呼吸困难、持续腹痛等,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 避免联合使用:不同机制的减肥药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如同时服用多种食欲抑制剂可能导致严重心血管事件。
- 长期管理意识: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部分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但需在医生定期评估下调整方案。
常见减肥药对比(简化表格)
| 药物名称 | 作用机制 | 适用人群 | 常见副作用 | 禁用情况 |
|---|---|---|---|---|
| 司美格鲁肽 | GLP-1受体激动剂 | BMI≥30或≥27合并代谢疾病 | 恶心、呕吐、腹泻 | 甲状腺髓样癌、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 |
| 奥利司他 | 脂肪酶抑制剂 | BMI≥24(非处方),≥28(处方) | 油性便、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 慢性吸收不良、胆汁淤积症 |
| 芬特明/托吡酯 | 食欲抑制+神经调节 | BMI≥30或≥27合并并发症 | 心悸、失眠、口干 | 心血管疾病、青光眼 |
| 替尔泊肽 | 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 | BMI≥30或≥27合并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 恶心、便秘、胰腺炎风险 | 甲状腺髓样癌、严重胃肠道疾病 |
相关问答FAQs
Q1:减肥药会反弹吗?如何避免?
A1:停药后体重反弹是减肥药常见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药物仅辅助控制食欲,若停药后恢复原有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多余能量会重新转化为脂肪储存,避免反弹的关键在于:① 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药,而非突然停用;② 即使停药后仍需坚持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将行为干预转化为长期习惯;③ 定期监测体重,若出现上升趋势及时调整生活方式。
Q2:网上购买的“网红减肥药”能吃吗?
A2:绝对不可食用,网上销售的所谓“减肥药”常添加未获批的成分(如西布曲明、芬氟拉明等),这些成分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西布曲明可增加高血压、心脏病风险,已被多国禁用;芬氟拉明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心脏瓣膜损伤,这类药物无正规生产批号、成分不明确,服用后可能危及生命,如需减肥,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内分泌科或营养科,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法药物。
减肥药是医学干预肥胖的重要手段,但需严格遵循“评估-用药-监测-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对于大多数肥胖者而言,健康饮食、规律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仍是减重和维持体重的基石,药物仅适用于特定人群且需在医生监督下使用,切勿盲目依赖或自行用药。


暂无评论,2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