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胖是许多人面临的困扰,除了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等常见原因外,某些疾病也可能成为导致体重异常增加的幕后推手,这些疾病通过影响内分泌、代谢、神经系统或消化系统,改变身体的能量平衡或脂肪分布,从而引发肥胖,了解这些潜在疾病,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内分泌系统疾病是导致发胖的主要原因之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就是典型代表,甲状腺激素负责调节身体的新陈代谢率,当甲状腺分泌不足时,代谢速率会显著下降,能量消耗减少,即使饮食不变,多余的热量也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体重增加,甲减患者除了发胖,还常伴有畏寒、乏力、皮肤干燥、水肿、情绪低落等症状,库欣综合征也是一种与发胖密切相关的疾病,由于肾上腺皮质长期分泌过量的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导致体内脂肪重新分布,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面部、颈部、腹部肥胖,四肢相对瘦弱),同时可能伴有高血压、高血糖、月经紊乱、紫纹等表现,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在育龄女性中较为常见,以高雄激素血症、排卵障碍和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这会导致食欲增加和脂肪合成增多,进而出现腹型肥胖,同时可能伴有月经不调、多毛、痤疮等问题。

下丘脑或垂体功能障碍也可能引发肥胖,下丘脑是人体重要的神经内分泌中枢,负责调节摄食行为、能量代谢和内分泌平衡,当下丘脑因肿瘤、感染、创伤或遗传因素受损时,可能导致饱腹感中枢失调,引起食欲亢进,进而导致肥胖,下丘脑性肥胖患者往往难以控制食量,且对常规减肥措施反应较差,生长激素缺乏症也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生长激素不足不仅影响身高,还会降低肌肉量,增加脂肪含量,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
一些遗传综合征或染色体异常也会伴随肥胖症状,普瑞德-威利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由于染色体15q11-q13区域缺失或异常导致,患者以新生儿期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为特点,但随着年龄增长,食欲会异常旺盛,且基础代谢率较低,容易发生严重肥胖,同时伴有智力障碍、性腺发育不全等特征,另一种是贝克威思-魏德曼综合征,患者表现为过度生长、器官肥大,也包括皮下脂肪丰富导致的肥胖,常伴有脐膨出、巨舌等先天畸形。
除了上述疾病,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引起体重增加,这虽然不属于疾病本身,但却是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副作用,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会类似库欣综合征导致向心性肥胖;一些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氯氮平)可能通过影响下丘脑的神经递质系统,增加食欲和镇静作用,从而引发体重增加;某些抗抑郁药(如米氮平)也可能导致体重上升,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等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也可能通过促进脂肪合成和增加食欲导致体重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疾病导致的发胖往往具有一些特点,例如体重增加速度快、伴随其他明显的症状(如乏力、水肿、月经紊乱等),且常规的饮食控制和运动减肥效果不佳,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如甲状腺功能、皮质醇水平、血糖、胰岛素、性激素等相关检测,以明确是否存在潜在疾病,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甲减患者补充甲状腺激素、库欣患者手术或药物控制皮质醇分泌等,是控制体重的根本方法。

以下是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区分单纯性肥胖和疾病引起的肥胖?
A:单纯性肥胖通常与长期热量摄入过剩、运动不足有关,体重增加缓慢,一般不伴随其他明显不适,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增加运动量,体重可能会有所下降,而疾病引起的肥胖往往体重增加较快,且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如甲减的畏寒、乏力,库欣综合征的高血压、紫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月经不调、多毛等,疾病性肥胖对常规减肥措施反应较差,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才能有效控制体重,通过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如甲状腺功能、皮质醇等)可以明确鉴别。
Q2:服用某些药物导致发胖,应该怎么办?
A:如果因治疗疾病需要服用可能引起体重增加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精神病药等),首先不要擅自停药,以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建议及时与医生沟通,告知体重变化的情况,医生会评估药物的必要性,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例如更换为对体重影响较小的替代药物,或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如二甲双胍)来对抗体重增加的副作用,患者在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体重,通过合理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尽量减少药物对体重的影响,必要时可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体重管理计划。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