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表现为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分布异常,通常用体重指数(BMI)≥28kg/m²作为我国成人肥胖的诊断标准,长期肥胖会通过多种机制引发全身多系统疾病,严重影响健康和寿命,以下从主要系统阐述肥胖可能引起的疾病。
心血管系统方面,肥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体内脂肪过多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表现为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同时伴随高血压(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和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促进水钠潴留),这些因素共同加速冠状动脉、脑动脉及外周动脉的粥样硬化进程,显著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病风险,严重肥胖者还可能因心脏长期负荷过重导致心脏扩大、心肌肥厚,最终发展为肥胖性心肌病,出现心力衰竭。

内分泌代谢系统中,2型糖尿病与肥胖关系最为密切,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代偿性分泌胰岛素增多,长期如此可出现β细胞功能衰竭,引发血糖升高,最终发展为2型糖尿病,据统计,9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超重或肥胖情况,肥胖还常伴随高尿酸血症(痛风)、高脂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患者表现为月经紊乱、不孕、高雄激素血症)等代谢紊乱疾病,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风险,严重者可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消化系统疾病中,肥胖可诱发或加重胃食管反流病(腹腔压力增加导致胃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增加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的发病风险,胆囊疾病也较为常见,肥胖者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易形成胆固醇结石,导致胆囊炎、胆结石,肥胖与结直肠癌的发生也存在关联,可能与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促增殖作用有关。
呼吸系统方面,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典型疾病,脂肪堆积在胸壁、腹部和咽喉部,可限制胸廓扩张、降低肺顺应性,导致肺通气不足,引起二氧化碳潴留和低氧血症,表现为白天嗜睡、呼吸困难,OSAHS则因上气道狭窄塌陷,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长期可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并增加高血压、心律失常的风险。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中,肥胖会增加关节负重,尤其是膝关节、髋关节及腰椎,加速关节软骨退变,诱发骨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肥胖者常存在维生素D缺乏和钙代谢异常,进一步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

肥胖还与多种癌症密切相关,如乳腺癌(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结肠癌、肾癌、食管腺癌等,可能与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如TNF-α、IL-6)、性激素(如雌激素)水平异常及胰岛素抵抗的促肿瘤作用有关,心理健康方面,肥胖者易因体型问题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社交退缩,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以下是相关问答FAQs:
Q1:肥胖一定会导致糖尿病吗?
A:不一定,但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肥胖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10倍,尤其是腹型肥胖者,通过减重(减轻体重的5%-10%)、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摄入)和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但部分瘦型人群也可能因遗传、胰岛素分泌缺陷等因素患糖尿病,因此体重正常者也不能忽视健康管理。
Q2:儿童肥胖会对成年后健康产生哪些长期影响?
A:儿童肥胖是成年后多种疾病的“潜伏期”,肥胖儿童更易延续至成年肥胖,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加,儿童期肥胖还可能导致性早熟、骨骼发育提前(最终身高受损)、非酒精性脂肪肝、哮喘等疾病,并因体型问题引发心理问题(如自卑、社交障碍),研究显示,儿童期肥胖者成年后早亡风险增加30%,儿童期需通过家庭饮食管理(减少高糖高脂食物、增加蔬果)、限制屏幕时间(每天≤2小时)和鼓励体育锻炼(每天≥60分钟)来控制体重,定期监测BMI和腰围。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