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程漫长,易复发,临床表现以皮肤瘙痒、红斑、丘疹、浸润肥厚、苔藓样变及干燥脱屑为主要特征,它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迟发性过敏反应,属于IV型变态反应,常与患者自身的遗传背景、免疫功能、环境因素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与急性湿疹以红斑、水肿、水疱、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表现不同,慢性湿疹的皮肤损害多呈慢性经过,以皮肤肥厚、粗糙、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典型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病因学角度看,慢性湿疹的发病机制复杂,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方面,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如家族中有人患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特应性皮炎等),则个体患慢性湿疹的风险显著增加,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变异(如filaggrin基因)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缺陷,使外界刺激物更容易侵入皮肤,引发免疫反应,环境因素中,物理刺激(如寒冷、干燥、炎热、摩擦、紫外线照射)、化学刺激(如洗涤剂、化妆品、染发剂、工业化学品)、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动物皮屑、某些食物如海鲜、牛奶、鸡蛋等)以及感染因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感染)均可能诱发或加重慢性湿疹,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紧张、抑郁、睡眠障碍)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也可成为慢性湿疹发生或反复发作的重要诱因,形成“瘙痒-搔抓-皮肤屏障破坏-炎症加剧-更瘙痒”的恶性循环。

在临床表现上,慢性湿疹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以四肢伸侧、手部、足部、肘窝、腘窝、肛周、阴囊等部位较为常见,皮损形态多样,早期可由急性湿疹迁延而来,或开始即呈慢性经过,初期常表现为局部皮肤潮红、肿胀,出现密集的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可伴有少量渗出和结痂,随后进入慢性期,皮肤逐渐增厚、浸润,皮纹加深、皮嵴隆起,呈苔藓样变,表面可有抓痕、血痂、脱屑,颜色可呈暗红色、褐色或色素沉着,自觉症状以剧烈瘙痒为主,常为阵发性,夜间或情绪紧张时加剧,搔抓后可继发感染,导致毛囊炎、疖肿或淋巴管炎,严重时甚至引起皮肤淀粉样变,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慢性湿疹还可分为手部湿疹、足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肛周湿疹等特殊类型,其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如手部湿疹常因接触刺激物诱发,表现为角化过度、皲裂、脱屑;阴囊湿疹则表现为阴囊皮肤浸润肥厚、皱纹加深、呈核桃壳样,瘙痒剧烈。
慢性湿疹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病程特点,但需与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银屑病、脂溢性湿疹等疾病进行鉴别,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项、肘部、骶尾部等部位,皮损为多角形扁平丘疹,融合成片,苔藓样变明显,但无多形性皮损,病程中无渗出倾向;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史,皮损多局限于接触部位,表现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甚至大疱,境界清楚,去除病因后可迅速消退;银屑病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红色斑块,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及背部;脂溢性湿疹多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如头皮、面部、胸背部,皮损为红斑、油腻性鳞屑,可伴有瘙痒,常与马拉色菌感染有关。
治疗慢性湿疹的原则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措施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严重程度及诱因制定个体化方案,主要包括基础治疗、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三个方面,基础治疗是慢性湿疹管理的基础,重点是修复皮肤屏障和避免诱发因素,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使用过热的水洗澡,洗澡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为宜),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沐浴露,浴后立即涂抹保湿剂(如含尿素、神经酰胺、凡士林的乳膏或软膏),以维持皮肤屏障功能,需严格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或刺激物,如避免搔抓、摩擦,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环境中的变应原(如尘螨、花粉),保持室内空气湿度适宜,避免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睡眠,局部治疗是控制炎症和瘙痒的主要手段,根据皮损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如急性期渗出少时用糊剂、软膏,慢性期肥厚时用软膏、硬膏),外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的一线药物,如弱效激素(氢化可的松)适用于面部、皮肤薄嫩部位,中强效激素(糠酸莫米松、卤米松)适用于四肢、躯干肥厚性皮损,但需注意长期使用的不良反应(如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多毛症等);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是激素的替代选择,尤其适用于面部、颈部等敏感部位,长期使用安全性较高;外用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霜)、角质促成剂(如煤焦油、水杨酸软膏)也可辅助治疗,缓解瘙痒和促进皮损修复,系统治疗主要用于中重度、泛发性或顽固性慢性湿疹,包括口服抗组胺药(如第二代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可明显缓解瘙痒)、口服或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短期用于急性发作期,症状后逐渐减量)、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甲氨蝶呤,用于对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及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是一种靶向IL-4/IL-13的生物制剂,适用于传统治疗无效的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对于继发感染的患者,需根据病原体选择外用或系统抗生素(如夫西地酸乳膏、头孢类抗生素)。
慢性湿疹的预后因人而异,部分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可达到临床治愈,但多数患者易反复发作,需要长期坚持皮肤护理和避免诱因,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病程长短、是否及时治疗、是否坚持皮肤屏障修复、能否有效避免诱发因素等,若患者不重视治疗或频繁接触刺激物,可能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甚至出现并发症,如皮肤感染、皮肤淀粉样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以下是关于慢性湿疹的相关问答FAQs:
Q1:慢性湿疹会传染吗?
A1:慢性湿疹不会传染,它是一种由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性皮肤病,不涉及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的传播,与患者的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生活用品)无关,无需对慢性湿疹患者进行隔离,社会应给予理解和关怀,避免歧视。
Q2:慢性湿疹能根治吗?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复发?
A2:目前慢性湿疹尚不能完全根治,其治疗目标主要是控制症状、延长缓解期、减少复发,但通过科学的日常管理和预防,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①坚持皮肤保湿:每日多次涂抹保湿剂,尤其洗澡后,维持皮肤屏障功能;②避免诱发因素:如减少接触洗涤剂、染发剂等化学刺激物,避免搔抓、摩擦,注意饮食清淡(忌食辛辣、海鲜、酒精等易致敏食物),保持环境清洁、通风,减少尘螨、花粉等变应原;③合理护肤:选择温和、无香精、无酒精的护肤品,避免过度清洁;④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焦虑、紧张,保证充足睡眠;⑤定期复诊:遵医嘱用药,不擅自停药或减量,病情反复时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