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作为人体重要的咀嚼器官和面部美观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生活质量,牙齿疾病种类繁多,从常见的龋齿到复杂的牙周病,从发育异常到外伤损伤,不同病因和病理变化会导致多样化的口腔问题,以下将详细梳理牙齿可能出现的各类疾病,包括其病因、症状及基本防治原则。
牙齿疾病首先分为硬组织疾病和软组织疾病两大类,硬组织疾病主要指牙齿本身的病变,最常见的是龋病,俗称蛀牙或虫牙,龋病是由口腔中多种细菌(如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分解食物残渣产生酸性物质,长期腐蚀牙釉质、牙本质甚至牙髓导致的,根据病变深度,龋病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浅龋仅侵犯牙釉质,表现为牙齿表面白垩色或黄褐色斑点,一般无明显疼痛;中龋侵犯牙本质层,形成明显的龋洞,对冷热酸甜刺激敏感;深龋则接近或穿通牙髓,引发剧烈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导致牙髓炎,若龋病未及时治疗,细菌感染可能扩散至牙根尖,形成根尖周炎,表现为牙根部位肿胀、咬合疼痛,严重时甚至形成颌骨骨髓炎。

牙齿硬组织的非龋性疾病同样不可忽视,牙齿敏感症(牙本质过敏)是常见问题,表现为牙齿对冷热、酸甜或机械刺激(如刷牙)一过性尖锐疼痛,多因牙釉质磨损、牙龈萎缩导致牙本质暴露所致,楔状缺损则多见于牙齿唇颊面颈部,呈V形缺损,与不正确的刷牙方式(如横刷)、酸蚀及应力集中有关,牙齿发育异常包括釉质发育不全(牙釉质钙化不良,表面粗糙易患龋)、氟斑牙(牙齿表面白垩色或棕黄色斑块,与高氟地区饮水有关)、四环素牙(牙齿呈灰黄色或灰黑色,与儿童期服用四环素类药物相关)等,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降低牙齿抗龋能力,牙齿磨损(长期咀嚼导致的牙冠磨耗)、牙齿隐裂(牙齿表面细微裂纹,可引发牙髓炎)、牙齿外伤(如牙折、牙脱位)等也属于硬组织疾病范畴,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充填、根管治疗或修复等手段。
牙齿周围组织的疾病统称牙周病,是导致成年人牙齿脱落的首要原因,牙龈炎是最早期牙周病,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刷牙或咬物时出血,无或仅有轻微牙周袋形成,多由牙菌斑堆积引发,若未及时控制,牙龈炎可进展为牙周炎,此时不仅牙龈炎症加重,还会形成深牙周袋(牙龈与牙根分离形成的盲袋),牙槽骨吸收,牙齿逐渐松动、移位,最终脱落,侵袭性牙周炎则好发于年轻人,病情进展迅速,牙槽骨破坏严重,常伴有家族聚集性,牙周病还可能引发牙周脓肿(牙周袋内化脓性感染)、牙龈退缩(牙根暴露)等并发症,并增加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口腔黏膜疾病虽不直接作用于牙齿,但常与牙齿疾病相互影响,口腔溃疡(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灼痛明显,可能与免疫、遗传、营养缺乏有关;扁平苔藓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黏膜出现白色条纹或斑块,少数有癌变风险;白色念珠菌感染(鹅口疮)表现为乳白色假膜,多见于婴幼儿、免疫力低下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者,这些疾病若发生在牙齿周围,可能影响口腔卫生维护,间接诱发牙齿问题。
牙齿及颌骨的肿瘤性疾病相对少见但危害严重,良性肿瘤如牙源性囊肿(含牙囊肿、根尖囊肿)、牙瘤(由牙釉质、牙本质等组成的良性肿瘤)等,多无明显症状,晚期可引起颌骨膨胀、牙齿移位;恶性肿瘤如口腔癌(舌癌、牙龈癌等)则表现为溃疡、肿块、疼痛,可侵犯邻近组织,甚至转移,早期发现和手术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针对上述牙齿疾病,预防是关键,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至少刷牙两次,使用牙线清洁邻面),定期口腔检查(每年1-2次),合理饮食(减少糖分摄入,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以及使用含氟牙膏、窝沟封闭等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生率,对于已发生的疾病,应根据病情及时治疗:浅龋可行充填治疗(补牙),深龋或牙髓炎需根管治疗;牙龈炎通过洁治(洗牙)可治愈,牙周炎则需系统性牙周治疗(如刮治、根面平整);牙齿敏感可采用脱敏治疗,严重磨损或隐裂需做全冠保护;发育异常或牙齿缺损可通过修复(烤瓷冠、全瓷冠、贴面等)改善美观和功能。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每天刷牙还会得蛀牙?
A1:蛀牙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刷牙方法不正确(如未采用巴氏刷牙法、遗漏牙面)可能导致牙菌斑清除不彻底;刷牙次数不足(如每天仅刷一次)或时间过短(不足2分钟)也会影响清洁效果;饮食习惯(如频繁摄入含糖食物、碳酸饮料)会增加口腔酸性环境,腐蚀牙齿;唾液分泌减少(如长期口干、夜间张口呼吸)也会降低口腔自洁能力,定期洁治和检查可及时清除牙结石和早期龋坏,减少蛀牙风险。
Q2:牙齿矫正会导致牙齿松动吗?矫正后能维持多久?
A2:牙齿矫正过程中,牙齿会在牙槽骨中移动,短期内可能出现轻微松动,这是正常生理现象,矫正结束后通过保持器佩戴,牙槽骨会改建稳定,松动度会恢复正常,若矫正后未按医嘱佩戴保持器(通常需全天佩戴半年后改为夜间佩戴,持续1-2年),牙齿可能因周围肌肉力量和遗传因素发生移位,导致复发,矫正后严格保持口腔卫生和遵医嘱佩戴保持器是维持效果的关键。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