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血病是什么?银血病,医学上称为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皮肤出现红色斑块,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常伴有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该病病因复杂,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目前尚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下将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并发症及日常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银血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银血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其与免疫系统紊乱、遗传背景及环境诱因密切相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免疫因素: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导致炎症因子(如IL-17、IL-23、TNF-α等)过度分泌,引起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形成典型皮损。
- 遗传因素:约30%的患者有家族史,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点(如HLA-Cw6、HLA-B13等)与银血病发病相关,但遗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 环境诱因:感染(如链球菌感染)、精神压力、吸烟、饮酒、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锂剂)、皮肤外伤及气候干燥等均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临床表现与分型
银血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根据皮损形态和部位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分型 | 特征 | 好发部位 |
---|---|---|
寻常型 | 红色斑块,表面覆银白色鳞屑,刮除后可见薄膜现象(Auspitz征) | 伸侧(头皮、四肢伸侧) |
关节病型 | 除皮损外,伴有关节肿胀、疼痛,可导致畸形(类风湿关节炎样表现) | 手、足、膝、踝等小关节 |
脓疱型 | 出现无菌性脓疱,可泛发或局限于掌跖 | 全身或掌跖 |
红皮病型 | 弥漫性红斑、鳞屑,伴皮肤脱屑、发热等全身症状 | 全身皮肤 |
寻常型占90%以上,多数患者病情呈慢性波动,冬重夏轻。
诊断与鉴别诊断
银血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和辅助检查。
- 诊断要点:典型皮损(红色斑块、银白色鳞屑、薄膜现象、点状出血)、病程慢性、反复发作。
- 辅助检查:皮肤活检可见角质层增厚、乳头血管扩张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血液检查可提示炎症指标(如CRP、血沉)升高。
- 鉴别诊断:需与脂溢性皮炎、体癣、玫瑰糠疹、二期梅毒等疾病鉴别,必要时结合真菌镜检、梅毒血清学检查等排除。
治疗方法
银血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延缓复发、减少并发症,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分型个体化选择方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外用治疗
适用于轻中度寻常型患者,常用药物包括:
- 糖皮质激素:快速抗炎,长期使用可导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
- 维生素D3衍生物(如卡泊三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安全性较高。
-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适用于面部、皱褶部位,减少激素副作用。
- 角质溶解剂(如水杨酸、尿素):帮助去除鳞屑,提高药物渗透性。
系统治疗
中重度患者或外用治疗无效时需系统用药:
- 传统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MTX)、环孢素A,适用于关节病型或红皮病型。
- 维A酸类药物:阿维A酯,适用于脓疱型及红皮病型,需注意肝功能监测。
- 生物制剂:针对特定炎症靶点(如IL-17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IL-23抑制剂古塞奇尤单抗),起效快、疗效持久,但价格昂贵。
物理治疗
- 紫外线照射(UVB):窄谱UVB(NB-UVB)是一线光疗方法,可抑制T细胞活性。
- 光化学疗法(PUVA):外用或口服光敏剂后长波紫外线照射,适用于顽固性病例。
并发症与生活质量影响
银血病不仅影响皮肤,还可能伴发其他系统疾病:
- 代谢综合征: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风险增加。
- 心血管疾病:慢性炎症状态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 心理问题:因外观改变导致焦虑、抑郁,社交回避等。
- 关节损害:关节病型可致残疾,影响日常生活能力。
日常管理与预防
- 皮肤护理:避免搔抓、热水烫洗,使用温和保湿剂,减少鳞屑堆积。
- 避免诱因: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减轻压力,预防感染。
- 饮食调整:均衡饮食,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维生素D的食物,避免辛辣、酒精。
- 定期随访:长期规范治疗,监测药物副作用及并发症。
相关问答FAQs
Q1:银血病会传染吗?
A1:银血病不具有传染性,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病原体感染无关,日常接触(如握手、共用物品)不会传播给他人,公众应避免误解,减少对患者的社会歧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Q2:银血病能根治吗?如何防止复发?
A2:目前银血病尚无法彻底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如生物制剂、光疗等)可有效控制症状,长期缓解,预防复发需注意:避免诱因(如感染、压力)、坚持长期用药、定期复诊,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戒烟、保湿、适度运动)。
暂无评论,2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