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前后,福建漳州平和县的正兴学校被推上风口浪尖,起因是多位网友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平台发帖称,一名高三女生中午在食堂用免费汤水泡饭时,被一名“校领导”当众拍照并辱骂“臭要饭的”,网帖附上的照片里,女生端着不锈钢餐盘,盘里只有白饭和一点汤渣,旁边站着一名拿手机的男子,面部被打了马赛克,帖子迅速登上热搜,评论区里“不配为人师”“私立学校也搞歧视”等指责刷屏。
事件发酵后,学校方面第一时间作出回应,9月22日下午,正兴学校一名工作人员接受潇湘晨报、新浪新闻等多家媒体采访时称:“网传信息不实,校长本人已明确表示对此事毫不知情,‘没有这回事’。”工作人员反问记者:“我们的校长有可能说这种话吗?如果真有,老板直接就把他开除了。”为了进一步证明“不可能”,他补充说,正兴学校是平和县最贵的私立学校之一,一年学杂费接近七万元,校方极其注重品牌,“年年出清华北大,七年五个状元”,树大招风,被人嫉妒抹黑”。

然而校方的“辟谣”并未平息舆论,反而引来更多质疑,有网友贴出疑似同校学生的留言截图,称“被骂的女生家境不好,经常靠免费汤泡饭撑一顿”,并指认拍照者是“穿行政夹克”的副校长,另有自称往届毕业生的网友爆料,学校食堂确实提供免费紫菜汤和米饭,但“领导巡查时看到学生只打汤泡饭会皱眉”,过去也曾发生过食堂阿姨被批评“给学生打太多汤”的情况。
平和县隶属的漳州市教育局在22日傍晚被媒体追问时,仅表示“需向中教科核实”,但记者多次拨打中教科电话均无人接听,23日上午,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正兴学校大门紧闭,保安以“防疫期间不接待外人”为由拒绝入内,校门口有数位家长聚集,一位林姓家长说:“我孩子是初中部,一年交六万多,听到这种事心里很不舒服,就算不是校长说的,也反映出管理有问题。”另一位家长则担心“网络发酵后孩子在学校被针对”。
事件在抖音上的话题播放量24小时内突破1.2亿次,不少教育博主指出,问题的核心并非“一句话”的真假,而是“学校是否真正关心贫困生”,根据福建省教育厅2024年秋季学期统计数据,平和县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万元,而正兴学校高中部每学期学费加住宿费高达3.5万元,远高于当地公立学校,虽然校方宣称“设有奖学金和助学金”,但多名学生表示“申请流程复杂,真正拿到的人很少”。
23日下午,平和县委宣传部通报称,已成立由县教育局、县纪委监委派驻教育局纪检组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进驻学校,调取食堂监控、约谈相关师生,并承诺72小时内公布初步结果,漳州市教育局也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全市中小学立即开展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自查,重点排查是否存在因贫歧视、变相劝退、限制就餐等现象。

舆论场中,观点出现明显分化,一部分网友认为“网络爆料常有夸张”,呼吁“让子弹飞一会”;另一部分则指出,即便校长没亲口说“臭要饭的”,学校工作人员“被嫉妒抹黑”的回应也缺乏对贫困生的基本共情,教育学者熊丙奇撰文指出,私立学校依赖高收费维持运营,天然存在“筛选”倾向,但《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不得因家庭经济状况歧视学生,“如果查实存在侮辱或隐性排斥,教育主管部门应依法处罚并督促整改”。
截至24日中午,最早爆料的网帖已被发布者删除,账号设为私密,但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仍在继续:平和县民政局宣布启动“校园餐补”试点,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低保家庭学生每天提供6元午餐补贴;正兴学校官网悄悄更新了“贫困生补助申请通道”,并贴出二维码,称“24小时接受咨询”,而那位被骂的女生,据同班同学透露,已在家长和班主任陪同下暂时回家休息,等待调查组结论。
无论最终调查结果如何,这场风波再次把“校园隐性歧视”推至公共视野:当免费汤泡饭成为某种“标签”,当“成绩光环”被用来对冲负面舆情,教育的底色究竟是公益还是生意,仍需更清晰的制度回答。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