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至23日,吉林长春空军航空开放活动与长春航空展同步举行,数千名观众在静态展区第一次近距离见到身披黄绿迷彩的“歼-6无人机”,这架看似老旧的战机没有座舱盖,机头进气口被密封,机翼下6个强化挂点空空荡荡,却吸引了比旁边歼-20还要密集的镜头,展板上的简短介绍写着:退役歼-6改装,取消航炮、弹射座椅、副油箱,加装自动飞控、自动驾驶仪、地形匹配导航,可作靶机,亦可作一次性攻击平台,寥寥数语,背后却是一场跨度三十年的“老兵重生”工程。
歼-6源自苏联米格-19,1958年首飞,中国累计生产4500余架,曾长期是国土防空主力,随着第三代、第四代战机批量服役,2006年起大批歼-6退出现役,转入河南、甘肃等地的封存基地,外界一度以为它们会像别国退役战机那样拆解炼铝,但卫星照片显示,2013年起福建连城、广东兴宁等前沿机场陆续出现成排无座舱的歼-6,机翼挂架清晰可辨,2021年东部战区发布的演训剪影中,更出现“无人歼-6”与有人机同框的模糊画面,首次暗示其已具备实战部署能力。

真正揭开面纱的是2025年长春航展,现场实物与展板数据相互印证:机体空重从5.4吨降到约5吨,省下的400千克结构重量被用于加装燃油与电子设备;机内燃油由1.8吨增至2吨,外挂2具760升副油箱时总航程可达2600千米;推重比仍保持0.97,意味着它能在低空以超音速突防,通信链路采用“北斗三号+惯导+跳频抗干扰数据链”,可在0.1秒内切换频率,即使主链路被压制,也能通过北斗短报文完成指令重发,任务舱可装载2.5吨高爆炸药或6枚250千克级卫星制导炸弹,相当于一枚1500千克级超音速巡航导弹的战斗部。
公开资料把歼-6无人机定位为“低成本消耗型平台”,但现场解说词更直白:它能在高强度冲突中充当“蜂群”前锋,以数量淹没对方防空通道,台军每发射一枚“爱国者-3”或“天弓-3”拦截,成本至少是歼-6无人机的数十倍;若选择不拦截,250千克级航弹对跑道、油库、指挥所的毁伤同样不可承受,更关键的是,歼-6雷达反射特征与现役三代机接近,可逼真模拟大规模空袭,迫使对手提前暴露雷达、导弹阵地,为后续歼-16、歼-20的精确打击创造条件。
除了“蜂群”突击,歼-6无人机还承担传统靶机任务,央视2023年曾播出歼-11B发射霹雳-12击落歼-6靶机的画面,火球瞬间照亮夜空,改装靶机保留了原机的机动性能,可模拟敌机蛇形机动、电子干扰、箔条投放等复杂战术,供飞行员与地导部队实弹演练,航展现场技术人员透露,靶机型与攻击型80%的机体结构通用,只需更换任务模块即可快速转换角色,大幅降低了后勤压力。
外界对歼-6无人机也存在质疑:机体老旧、无隐身设计、航电水平有限,在现代防空体系面前是否只是“飞行铁靶”?军事观察家指出,这正是其战术价值所在——用“可承受损失”换取“不可承受成本”,歼-6无人机无需返航,任务规划简单,适合大批量快速改装,卫星图像显示,仅福建方向就部署了超过200架,若一次性释放,可在10分钟内形成数百千米宽的饱和攻击波,对任何防空系统都是噩梦,更不必说,它还能在机翼下挂载电子干扰吊舱或箔条投放器,进一步增加拦截难度。

从1958年超声速首飞到2025年无人重生,歼-6用67年时间完成了从“国土卫士”到“战场诱饵”再到“蜂群先锋”的三级跳,长春航展的亮相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向潜在对手发出的明确信号:中国空军已把退役装备纳入体系作战,用最低成本撬动最大威慑,正如现场解说员所言:“老兵不死,只是换了种方式继续守护祖国的天空。”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