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小学二年级数学题“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多少水果?列式应该是3×8还是8×3?”在9月22日冲上各大平台热搜,阅读量迅速破亿,看似简单的24颗水果,却在80后与90后家长群里炸开了锅:孩子写“3×8”被老师打了红叉,家长翻出自己当年的作业本——明明两种写法都算对,怎么二十年后就成了“原则性错误”?微信群、短视频、论坛里,两代人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
争议的源头是2025年秋季启用的新教材,教育部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配套教材中,对“乘法的初步认识”做了细化:把“相同加数×加数个数”作为唯一规范写法,强调“每份数在前、份数在后”的模型,具体到“3盘8果”,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每盘8个是“每份数”,3盘是“份数”,因此只能写“8×3”;写成“3×8”虽然答案对,但不符合“量×份数”的数学表达,被判错,杭州萧山一位家长晒出老师群公告:“请家长务必本周内纠正,否则三年级学除法、五年级学比例都会连环出错。”

80后家长普遍觉得“矫枉过正”,他们回忆自己小学时,老师只问“几个几”,3×8、8×3都画钩;甚至当年教材例题里两种顺序并存,一位1985年出生、现居成都的妈妈翻出人教版1993年第二册第37页截图:插图里“4束气球,每束6个”配的文字是“4×6=24”,旁边还有一句“也可以写成6×4”,她感慨:“我们当年没被‘×’顺序卡脖子,也照样考上了985。”评论区里,80后们用“童年滤镜”集体怀旧,把这次改革调侃为“童年滤镜碎了一地”。
90后家长则明显“分裂”,一部分人站在老师一边,认为数学语言必须精确,顺序背后是对“单位量”与“单位数”的区分;另一部分则担心低年级孩子抽象思维尚未成熟,过早强调形式会扼杀兴趣,一位在深圳南山任教的90后小学数学老师发长文:“我教的孩子里,确实有因为顺序反复被扣分而开始讨厌数学的。”他晒出课堂笔记:为了让孩子记住“每份数在前”,老师编了口诀“先想一份是多少,再想有几份”,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单元测试里写反。
网络舆论很快从家长群蔓延到科普圈,北大数院一位副教授在微博写道:“从代数结构看,乘法交换律a×b=b×a在整数域恒成立,但小学阶段的‘乘法模型’并非在讲交换律,而是在建立‘量×份数’的映射,这与日后学习‘比例、函数、矩阵’的底层逻辑一致。”这条微博被转发7万次,点赞最高的评论是“道理我都懂,但孩子才7岁”,随后,一位曾参与新课标审定的教材编委在抖音开直播,用“买蟹”举例:3只5两的蟹与5只3两的蟹总重一样,但价格完全不同,“单位量在前”可以避免生活场景中的歧义,直播峰值在线人数达42万,弹幕里刷满了“原来如此”与“还是太卷”。
为了平息争议,多地教研室连夜下发《教学提示》,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在22日晚间向全区小学数学组推送补充材料,建议课堂引入“单位标注法”:8个/盘×3盘=24个,3盘×8个/盘=24个,两种写法都先带单位再约去,既尊重模型又避免误判,上海徐汇区则把这道原题改编为开放题:“请用画图或讲故事的方式说明8×3和3×8各表示什么情境”,鼓励学生用“8个一堆,共3堆”与“3个一堆,共8堆”的图示自我验证交换律,北京海淀区部分小学干脆把作业改为“用积木搭出两种情境并拍照上传”,让“×”的顺序在动手操作中自然呈现。

吵到22日深夜,60后家长也加入战场,一位63岁的退休数学教师在朋友圈发声:“1978年我教书时,教材只讲‘几个几’,不讲顺序,是因为那时还没引入‘量×份数’模型;现在引入,是为了对接初中‘系数×未知数’、高中‘向量内积’,乃至大学‘张量’,每一代教材都在补上一代的漏洞,吵归吵,别把孩子夹在中间。”这段话被截图疯传,被称为“60后一针见血”。
23日凌晨,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官网挂出《乘法列式顺序”的说明》,重申“8×3”体现“每份数×份数”的模型要求,同时表示“在不要求列式的口算、估算、解决问题等其他情境中,学生若使用3×8且意义表达正确,不应扣分”,声明末尾加粗一句:“请家长相信,教材的每一次调整,都是在为孩子未来的抽象思维搭桥,而不是筑墙。”
至此,喧嚣渐息,但余波未了,不少家长开始自发在短视频平台上传“带娃做数学”的vlog:有的用8颗草莓排3排,有的用3颗蓝莓排8排,镜头里孩子奶声奶气地说“原来8×3和3×8都是24,但故事不一样”,屏幕外的80后、90后父母,或许终于在这24颗水果里,看见了各自童年的影子,也看见了下一代将要走进的、更讲究“单位意识”的数学世界。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