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用于避孕的针剂主要是长效避孕针,通过肌肉注射方式给药,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宫颈黏液性状、使子宫内膜变薄等机制达到避孕效果,以下从常见类型、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常见避孕针类型及特点
避孕针主要分为两大类:单纯孕激素类和雌孕激素复合类,具体特点如下表所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类型 | 代表药物 | 成分 | 避孕效果 | 适用人群 | 常见副作用 |
---|---|---|---|---|---|
单纯孕激素类 | 避孕针1号(DMPA) | 甲地孕酮 | 避孕有效率>99% | 哺乳期女性(不含雌激素)、雌激素禁忌者 | 不规则出血、闭经、体重增加、情绪波动 |
单纯孕激素类 | 炔诺酮庚酸酯 | 炔诺酮 | 避孕有效率>98% | 短期避孕需求者、不能口服避孕药者 | 类早孕反应、月经周期紊乱 |
雌孕激素复合类 | 避孕针2号(复方己酸孕酮) | 戊酸雌二醇+己酸孕酮 | 避孕有效率>99% | 非哺乳期健康女性 | 乳房胀痛、水钠潴留、血栓风险(需评估) |
使用方法与剂量
-
单纯孕激素类(如DMPA)
- 首次使用:月经来潮第5天内注射,若产后或流产后立即使用,需确保无妊娠残留。
- 后续注射:每12周注射1次(剂量为150mg),若超过13周未注射,需排除妊娠后重新开始。
- 哺乳期使用:产后6周内即可使用,不影响乳汁质量,但建议哺乳期结束后改用其他避孕方式。
-
雌孕激素复合类
- 首次使用:月经来潮第5天注射1支(含戊酸雌二醇5mg+己酸孕酮250mg),之后每月注射1次(剂量减半)。
- 注意事项:需严格按时注射,若推迟超过2周,避孕效果可能下降,需同时采取屏障避孕。
禁忌人群与风险提示
-
绝对禁忌
- 妊娠或可疑妊娠、乳腺癌、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不明原因阴道出血、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史。
- 雌孕激素复合类禁用于35岁以上吸烟女性、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
-
相对禁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抑郁症、偏头痛、胆囊疾病、肥胖(BMI>30)需医生评估后使用;单纯孕激素类可能影响骨密度,长期使用(>2年)建议定期检测。
停药与生育恢复
- 停药后:单纯孕激素类平均停药后3-8个月恢复排卵,约50%女性在1年内妊娠;雌孕激素复合类停药后月经恢复较快,通常1-3个月。
- 生育准备:若计划妊娠,建议停药后等待1-2次正常月经再怀孕,以利于子宫内膜修复。
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 高效便捷,尤其适用于难以坚持每日服药或使用屏障避孕的女性。
- 单纯孕激素类不影响哺乳,可降低盆腔炎、子宫内膜癌风险。
局限性:
- 需定期就医注射,依从性要求高。
- 可能导致月经紊乱(如点滴出血、闭经),部分女性难以耐受。
- 无保护性行为不能预防性传播疾病(STIs),需配合安全套使用。
相关问答FAQs
Q1:避孕针会导致不孕吗?停药后多久能怀孕?
A1:目前研究认为,避孕针(尤其是单纯孕激素类)不会导致永久性不孕,停药后卵巢功能会逐渐恢复,多数女性在6-12个月内自然受孕,但个体差异较大,若停药后1年以上未避孕未孕,建议进行生育力评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Q2:打避孕针后出现不规则出血怎么办?
A2:单纯孕激素类避孕针前3个月约30%女性会出现不规则点滴出血或经期延长,通常无需处理,随着用药时间延长会逐渐减少,若出血量似月经或持续超过10天,需排除妊娠、息肉等疾病,可遵医嘱使用短效避孕药或止血药物调整。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