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表现,在临床上并不算罕见,但很多人对其缺乏准确的认识,血疹是指皮肤或黏膜表面出现的局限性红色或紫红色疹子,其本质是真皮层毛细血管扩张、破裂或血管炎导致红细胞外渗形成的皮损,与普通丘疹不同,血疹在按压时通常不会褪色(即不褪色性),这是因为皮损内的红细胞已经进入周围组织,而非单纯血管扩张充血,血疹的大小、形态、分布及伴随症状多样,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从轻微的过敏反应到严重的系统性疾病都可能出现类似表现,因此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鉴别诊断。
从病理生理机制来看,血疹的形成主要涉及血管壁损伤或通透性增加,当皮肤中的毛细血管、小动脉或小静脉受到各种因素刺激(如感染、免疫复合物沉积、药物毒性、物理损伤等)时,血管壁的完整性可能被破坏,导致红细胞从血管内逸出到真皮组织间隙,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或紫红色斑点,根据血管损伤的层次和范围,血疹的形态可能略有差异:如果仅是毛细血管破裂,可能表现为针尖大小的瘀点(直径<2mm);如果伴有轻微炎症反应,可能略高出皮面,形成丘疹样血疹;若血管炎症较重,还可能伴有水肿或坏死,形成紫癜或出血性斑丘疹,血疹的颜色变化也可反映其发展阶段:早期因含氧血红蛋白丰富而呈鲜红色,随着时间推移,血红蛋白被分解,可逐渐变为紫红色、紫蓝色,最终完全吸收消退或留下黄褐色色素沉着。

血疹的病因复杂多样,可大致分为感染性、免疫性、血管性、药物性及物理性等几大类,感染性因素是血疹的常见原因,包括细菌感染(如脑膜炎球菌、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或紫癜)、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出血热病毒感染)、真菌或寄生虫感染等,这些病原体可直接损伤血管壁,或通过激活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引发血管炎,免疫性因素则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IgA介导的小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这些疾病可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血管,引发血疹,血管性因素包括遗传性或获得性血管壁结构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或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导致的血管脆性增加,药物性因素也不容忽视,许多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某些降压药等)可能通过过敏反应或直接毒性作用引起血管损伤,导致血疹出现,例如青霉素过敏可引起过敏性紫癜,表现为四肢对称分布的紫红色血疹,物理性因素如机械摩擦、压力、寒冷、热辐射、放射性损伤等,也可能直接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现瘀点或血疹。
血疹的临床表现因病因不同而存在差异,但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皮损形态多为鲜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压之不褪色,可散在分布或融合成片,直径一般2-10mm,多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臀部、下肢等部位,如过敏性紫疹常以双下肢为主,对称分布,可伴有关节痛、腹痛或肾脏损害,伴随症状对病因判断具有重要价值:若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可能提示急性感染;伴有关节肿痛、腹痛、血尿,需考虑过敏性紫癜;伴有口腔溃疡、光敏感、多系统损害,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伴有瘙痒,多与过敏或炎症反应有关,血疹的演变过程也值得关注,例如感染性血疹可能随病情进展而增多或融合,药物性血疹在停药后可能逐渐消退,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血疹则可能反复发作。
血疹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病史方面需详细询问诱因(如近期用药、感染史、接触过敏原等)、伴随症状、既往病史及家族史,体格检查应观察血疹的分布、形态、颜色、压之是否褪色,以及有无伴随的黏膜出血(如牙龈出血、鼻出血)、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等,实验室检查常包括血常规(观察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判断有无感染或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排除凝血因子异常)、尿常规(有无血尿、蛋白尿,提示肾脏受累)、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用于自身免疫病筛查)等,必要时可行皮肤活检,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血管炎症、坏死或免疫复合物沉积等特征,为诊断提供直接依据,对于怀疑感染引起的血疹,还需进行病原学检测,如血培养、病毒抗体检测等。
血疹的治疗原则是积极寻找并去除病因,同时根据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若由感染引起,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敏感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使用抗病毒药物;若为药物过敏,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给予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抗过敏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血疹,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霉酚酸酯)或生物制剂控制原发病;物理性因素导致的血疹,应避免诱因,如减少摩擦、保暖等,局部治疗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软膏缓解瘙痒,皮损广泛或伴有明显水肿时,可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伴有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必要时使用止血药物,如维生素C、芦丁等改善血管脆性。

以下是关于血疹的相关问答FAQs:
Q1:血疹和普通的红疹(如过敏引起的荨麻疹)有什么区别?
A1:血疹与普通红疹的主要区别在于本质和压之反应不同,血疹是由于真皮层血管破裂、红细胞外渗形成的,颜色多为紫红色或暗红色,压之不褪色(即不褪色性),常见于过敏性紫癜、感染性紫癜等;而普通红疹(如荨麻疹)多是由于皮肤浅层血管暂时性扩张充血引起,颜色通常为鲜红色或粉红色,压之可褪色,且常伴有明显瘙痒,风团时起时消,消退后不留痕迹,血疹的消退后可能留下色素沉着,而普通红疹消退后多无痕迹。
Q2:发现身上出现血疹时,哪些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A2:出现以下情况时需立即就医:①血疹迅速增多或融合成大片瘀斑,伴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全身出血倾向;②伴有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身中毒症状;③伴有关节剧烈疼痛、腹痛、血尿或少尿(提示可能为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或其他系统);④伴有呼吸困难、胸闷、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表现;⑤血疹出现在黏膜部位(如口腔、眼结膜)或伴有明显黄疸、肝脾大,这些情况可能提示严重感染、血液系统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发作,需尽快明确病因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