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属于口腔颌面外科的诊疗范畴,是口腔医学中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主要处理牙齿、牙槽骨、颌面部软组织及相关病变的外科治疗,口腔颌面外科作为口腔医学的分支,涵盖了从牙槽外科手术(如拔牙、种植体植入)到颌面部肿瘤、创伤、畸形矫正等广泛内容,而拔牙作为最基础的外科操作之一,其诊疗过程涉及严格的适应症评估、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及术后护理,需由专业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或经过系统培训的口腔外科医生完成。
拔牙的学科归属与专业分工
在口腔医学体系中,不同科室的职责划分明确:口腔内科主要负责龋病、牙髓病、牙周病等非手术治疗;口腔修复科关注牙齿缺损后的义齿修复;口腔正畸科侧重牙齿排列矫正;而口腔颌面外科则聚焦各类外科手术,拔牙正是其核心业务之一,虽然普通牙医在基础牙体治疗中可能进行简单牙拔除,但复杂病例(如阻生智齿、埋伏牙、多生牙拔除)或合并系统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血液病)的患者,必须由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评估和处理,以确保手术安全,部分医院的口腔科会将拔牙归类为“牙槽外科”亚专业,由专门的牙槽外科医生团队负责,体现学科细分化的趋势。

拔牙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拔牙并非随意操作,需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避免盲目拔牙导致不必要的健康风险,适应症主要包括:严重龋坏无法保存的残根残冠;牙周病晚期导致牙齿极度松动;牙髓坏死或根尖周病变且无保留价值的患牙;错位牙、多生牙或埋伏牙影响咬合或邻牙健康;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减数牙;以及颌骨内或牙周病的病灶牙等,而禁忌症则分为绝对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绝对禁忌症包括未控制的严重心脏病(如近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血液病(如血友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急性传染病期、恶性肿瘤患者病情未稳定等;相对禁忌症则需经治疗控制后再拔牙,如高血压(血压需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糖尿病(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肝肾功能不全等。
拔牙的诊疗流程与操作规范
拔牙的完整流程可分为术前评估、术中操作、术后护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严格的医学规范,术前评估包括问诊(系统疾病史、药物过敏史)、临床检查(口腔视诊、叩诊、松动度检查)、影像学检查(X光片或CBCT评估牙根形态、位置与邻牙关系),必要时需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术中操作需遵循无菌原则,进行局部麻醉(常用利多卡因、阿替卡因等),待麻醉生效后,根据牙齿位置选择挺松、旋转、楔力等不同拔除方式,对于复杂阻生牙可能需切开翻瓣、去骨、分根等外科步骤,术后护理则包括压迫止血、咬棉球30分钟、医嘱24小时内不漱口、不剧烈运动、避免患侧咀嚼,以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感染风险较高时)。
拔牙的风险与并发症处理
拔牙虽为小手术,但仍存在一定风险,常见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神经损伤、邻牙损伤、干槽症等,出血分为原发性出血(术后24小时内)和继发性出血(术后2-7天),需通过局部压迫、缝合或使用止血药物处理;感染多因术前存在炎症或术后护理不当,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需抗感染治疗;神经损伤如下牙槽神经损伤可能导致下唇麻木,多为暂时性,少数为永久性;干槽症则表现为术后3-5天剧烈疼痛、牙槽骨暴露,需通过清创、填塞碘仿纱条等治疗,为降低风险,医生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患者需配合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复诊。
拔牙后的注意事项与康复指导
拔牙后正确的护理对促进愈合、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术后24小时内唾液带少量血丝属正常现象,若出血不止需及时就医;24小时后可温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饮食宜温凉、软质,避免过硬、过热食物及饮酒吸烟;避免用舌或手触碰创口,不吮吸创口;术后3-5天肿胀明显可冷敷减轻,若肿胀持续加重或伴发热需警惕感染;一般拔牙创7-10天愈合,牙齿拔除后3个月可考虑义齿修复(种植牙或活动义齿),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继续控制原发病,避免因病情波动影响愈合。

相关问答FAQs
Q1:拔牙后疼痛多久能缓解?如果疼痛加剧怎么办?
A:拔牙后24小时内伤口有轻微疼痛属正常现象,通常可耐受,若疼痛明显可遵医嘱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若术后3-5天疼痛突然加剧,并向耳颞部放射,伴恶臭、牙槽骨暴露,可能为干槽症,需及时就诊,医生会通过清创、填塞药物缓解症状,若疼痛伴红肿热痛、张口受限,则可能为感染,需抗感染治疗。
Q2:拔牙后可以立即刷牙漱口吗?
A:拔牙后24小时内不建议刷牙漱口,以免冲刷血凝块导致出血或干槽症,24小时后可轻轻刷牙,但避开拔牙创,可用温盐水含漱保持口腔清洁,术后一周内避免患侧咀嚼,不用拔牙牙咬硬物,以免影响血凝块愈合,导致延迟愈合或感染。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