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麻疹,又称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皮肤出现暂时性、瘙痒性风团,伴有或不伴有血管性水肿,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季节,病程长短不一,部分患者可呈慢性反复发作状态。
从病理生理机制来看,寻麻疹的发病核心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当机体受到某些刺激(如过敏原、物理因素、感染等)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释放大量炎症介质,主要包括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这些介质会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浆渗出,从而在皮肤表面形成局限性、暂时性水肿——即风团,风团通常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红色或苍白色斑块,周围可有红晕,多数患者自觉剧烈瘙痒,部分伴有灼热感,风团一般在24小时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可能此起彼伏,反复发作。

寻麻疹的病因复杂多样,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外源性因素包括:①食物(如海鲜、芒果、坚果、鸡蛋、牛奶等);②药物(如青霉素、阿司匹林、疫苗等);③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④物理因素(冷、热、压力、日光、摩擦等);⑤昆虫叮咬;⑥吸入物(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内源性因素则多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病灶(如龋齿、扁桃体炎)、精神紧张、内分泌变化(如月经周期、妊娠)等有关,部分患者找不到明确病因,称为“慢性自发性寻麻疹”,可能与自身抗体或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根据病程和临床表现,寻麻疹可分为多种类型,急性寻麻疹起病急,病程短于6周,多数患者可找到明确诱因,除皮肤症状外,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甚至累及呼吸道,引起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或累及心血管系统,导致过敏性休克,需紧急处理,慢性寻麻疹病程持续6周以上,症状反复发作,部分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皮肤深层组织肿胀,多发生于眼睑、唇部、外生殖器等部位,消退较慢),特殊类型寻麻疹还包括皮肤划痕症(机械性刺激后出现风团)、胆碱能性寻麻疹(运动、热浴、情绪激动后出现小风团)、寒冷性寻麻疹(接触冷风或冷水后出现)、日光性寻麻疹(日晒后发作)等,其诊断需结合特定诱发因素和临床表现。
寻麻疹的治疗原则是去除诱因、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急性发作期以抗组胺药物为核心治疗,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疗效不佳时可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对于严重急性发作或伴有喉头水肿、休克的患者,需立即给予肾上腺素肌注、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及氧疗等支持治疗,慢性寻麻疹需长期规范用药,同时排查潜在病因,必要时加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或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患者日常生活中需避免已知诱因,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搔抓,以防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以下是相关问答FAQs:

Q1:寻麻疹会传染吗?
A1:寻麻疹本身不具有传染性,它是一种过敏反应或自身免疫相关的疾病,与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感染无关,因此不会通过接触、空气或飞沫传播给他人,但需注意,如果寻麻疹由感染(如感冒、扁桃体炎)引起,原发病(如病毒感染)可能具有传染性,需区分对待。
Q2:慢性寻麻疹能根治吗?
A2:慢性寻麻疹的根治难度较大,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症状完全控制或长期缓解,部分患者(约50%)可在1-2年内自然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更久,治疗关键在于坚持用药、定期复诊,积极配合医生排查诱因(如自身抗体、慢性病灶),同时避免加重因素(如压力、饮酒、某些食物),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复发频率。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