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突是人体解剖学中的一个重要结构,主要位于头颅面部,具体指额骨前外下方的突起部分,是上颌骨额突的简称,这一结构在面部骨骼中具有独特的位置和功能,与面部轮廓、鼻腔结构以及牙齿排列密切相关,从胚胎发育角度来看,额突起源于第一鳃弓的间充质细胞,在胎儿期逐渐分化形成,是面部骨骼发育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解剖形态、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均值得深入探讨。
从解剖位置来看,额突位于上颌骨体的前上方,垂直向上延伸,与额骨的眶部相接,形成眼眶的下壁和前壁内侧部分,水平方向上,额突向内与对侧额突在中线处汇合,构成鼻骨的基础支架,参与鼻中隔前部的形成,其形态呈三角形基底宽,尖端朝上,表面覆盖骨膜,内部为松质骨,外层为密质骨,这种结构既保证了面部支撑的稳定性,又减轻了重量,额突的上方与额骨的泪前嵴相连,后方接上颌骨的泪骨和筛骨纸板,前方则与鼻骨和上颌骨的前牙槽嵴相邻,这些复杂的毗邻关系决定了其在面部骨骼中的枢纽作用。

从功能层面分析,额突的主要功能包括支撑面部软组织、维持鼻腔正常形态以及辅助牙齿排列,作为面部中上部的骨骼支柱,额突为鼻部、眼眶下区及上唇部的肌肉、脂肪和皮肤提供附着点,维持面部自然的凸度对称性,鼻肌、上唇方肌等面部表情肌的部分纤维即附着于额突表面,其形态异常可能导致面部表情运动障碍或轮廓畸形,额突参与构成鼻腔外侧壁的前部,与鼻骨、上颌骨泪骨等共同形成鼻道,对呼吸时气流的引导和过滤具有间接影响,额突还是上颌前牙牙槽骨的延伸部分,其高度和厚度直接影响上颌前牙的稳定性,在牙齿咀嚼受力时,额突通过牙槽骨将分散的咬合力传导至颅底,起到缓冲和分散应力的作用。
在临床医学领域,额突的解剖特点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意义,在颌面创伤中,额突是上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之一,由于位置表浅且结构相对薄弱,当面部遭受外力撞击时(如交通事故、跌倒或暴力冲突),额突容易发生线性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后,患者常表现为鼻根部塌陷、鼻中隔偏曲、眶下区麻木(因眶下神经受损)以及咬合紊乱(上颌前牙早接触),影像学检查中,CT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额突骨折的移位程度,为手术复位提供精确依据,治疗上,对于无明显移位的稳定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如颌间固定);而对于移位明显的骨折,则需手术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以恢复面部对称性和咬合功能。
在正颌外科中,额突的形态和位置是评估上颌骨发育状况的重要指标,在先天性上颌骨发育不全(如Crouzon综合征)或外伤后继发性畸形中,额突常表现为短缩、凹陷或旋转,导致“凹面型”面部轮廓,正颌手术中,医生需通过Le Fort I型截骨术等方式重新定位额突,以改善鼻基底高度和鼻唇角,在种植牙手术中,额突的骨密度和厚度是评估种植体植入可行性的关键因素,由于额突区域骨质相对致密,血液供应丰富,常作为上颌前牙区种植骨量不足时的植骨部位之一,但需注意避开鼻腭神经和血管束,防止术中出血或术后神经损伤。
从发育异常的角度看,额突的畸形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先天性畸形多与胚胎期发育障碍有关,如额突未与对侧融合导致正中鼻裂,或与鼻骨融合不良形成先天性鼻梁塌陷,这类畸形常伴随其他面部结构异常,需通过序列矫形治疗(如婴儿期鼻模塑、儿童期骨移植等)进行干预,获得性畸形则多由创伤、感染或肿瘤切除引起,如额突骨髓炎导致的骨质破坏,或成骨细胞瘤引起的局部膨隆,在治疗中,需结合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感染患者需抗生素联合清创,肿瘤患者则需彻底切除并重建骨结构。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额突的临床相关数据,以下表格总结了常见的额突疾病及其特点:
疾病类型 | 病因 | 临床表现 | 诊断方法 | 治疗原则 |
---|---|---|---|---|
额突骨折 | 外伤撞击 | 鼻根部塌陷、鼻出血、咬合紊乱 | CT三维重建 | 手术复位内固定(移位明显者) |
额突骨髓炎 | 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 局部红肿热痛、发热、鼻腔流脓 | 血常规、X线、MRI | 抗生素治疗、脓肿引流 |
额突畸形 | 先天发育异常/创伤/肿瘤 | 面部不对称、鼻梁塌陷或膨隆 | 临床检查、CT、病理活检 | 矫形手术、肿瘤切除重建 |
额突的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中具有重要价值,X线平片(如华氏位)可初步观察额突的形态和连续性,但对轻微骨折的敏感性较低,CT扫描尤其是高分辨率CT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能清晰显示额突的骨质细节、骨折线走向及软组织情况,已成为颌面创伤的常规检查方法,MRI则在评估额突周围软组织病变(如肿瘤、感染)方面具有优势,可清晰显示病变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在美容外科领域,额突的形态与面部美学密切相关,理想的鼻基底高度(即额突与鼻骨的交界处)应与上唇协调,形成自然的鼻唇角(约90-110度),对于鼻基底凹陷的患者,可通过注射填充(如玻尿酸、自体脂肪)或假体植入(如硅胶、膨体)进行改善,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填充导致“假面感”,对于严重骨性凹陷的患者,则需采用自体骨移植(如髂骨、肋骨)或颧骨截骨术进行矫正,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疗效。
额突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上颌动脉的分支(如眶下动脉、腭大动脉),这些血管在骨膜形成丰富的血管网,为额突提供营养,在额突手术中,需注意保护血管蒂,防止术后骨坏死,神经支配则主要来自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分支,包括眶下神经(分布于额突前外表面)和鼻腭神经(分布于额突后内表面),这些神经的损伤可导致相应区域的感觉麻木。

额突作为上颌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支撑面部、维持鼻腔功能等生理作用,还在颌面创伤、畸形矫正及美容外科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熟悉其解剖结构、毗邻关系及变异特点,对于准确诊断疾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以及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随着影像技术和外科手术的发展,对额突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相关问答FAQs:
-
问:额突骨折后会出现哪些典型症状?
答:额突骨折的典型症状包括鼻根部塌陷或偏斜、局部肿胀瘀斑、鼻出血(严重时可致鼻中隔血肿)、眶下区麻木(因眶下神经受损)、咬合紊乱(上颌前牙早接触或开𬌗),以及复视(若骨折波及眼眶),部分患者还可因鼻腔黏膜损伤出现鼻塞或嗅觉减退,需通过CT三维重建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程度,指导治疗。 -
问:额突发育不良会对面部美观造成哪些影响?如何矫正?
答:额突发育不良主要导致鼻基底凹陷、上颌前牙区牙槽骨萎缩,形成“凹面型”或“短鼻”外观,影响面部立体感和协调性,矫正方法包括:①非手术治疗:轻度凹陷可注射玻尿酸、自体脂肪等填充材料;②手术治疗:中重度患者需行自体骨移植(如髂骨、肋骨)或假体植入(硅胶、膨体)重建鼻基底,严重者需结合正颌手术(如Le Fort I型截骨)调整上颌骨位置,以恢复面部对称性和美学比例。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