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掉头发是什么原因?掉头发,医学上称为脱发,是许多人面临的困扰,其背后涉及多种复杂因素,从生理性波动到病理性改变,从生活方式到遗传基因,都可能成为脱发的“推手”,正常情况下,人体头皮约有10万个毛囊,每个毛囊都会经历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周期循环,每天脱落50-100根头发属于生理现象,但如果脱发量持续超过这个范围,或出现头发稀疏、头皮外露等表现,则需要警惕病理性脱发的可能,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掉头发的原因。
生理性因素:自然的周期与代谢
头发生长具有周期性,生理性脱发通常与毛囊的生长周期相关,进入退行期的毛囊会逐渐萎缩,头发脱落,随后毛囊进入休止期,约3个月后重新进入生长期,长出新发,这种脱发是头发新陈代谢的必然过程,无需过度担忧,季节变化也可能影响脱发,例如秋季和冬季气温降低,头皮血液循环相对减缓,部分毛囊可能提前进入休止期,导致脱发量略有增加,但通常在季节更替后会逐渐恢复。

病理性因素:需要关注的健康信号
病理性脱发是多种疾病或异常状态的表现,其类型和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雄激素性脱发(AGA)
这是最常见的脱发类型,与雄激素(尤其是二氢睾酮,DHT)有关,男性型脱发通常从发际线后移、头顶头发逐渐稀疏开始,呈“M”型或“O”型;女性型脱发则多表现为头顶头发变稀疏,发际线一般保持完整,但头顶中央头发变薄、缝变宽,雄激素性脱发具有遗传倾向,如果父母有脱发史,子女患病的风险较高,雄激素水平过高(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会加速毛囊萎缩,导致脱发提前或加重。
斑秃
斑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毛囊,导致头发呈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状脱落,严重者可发展为全秃(头发全部脱落)或普秃(全身毛发脱落),斑秃的发病与遗传、精神压力、内分泌紊乱等因素相关,病程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部分患者可自行恢复,但也可能复发。
休止期脱发
当身体经历重大应激事件时,大量毛囊可能从生长期快速进入休止期,导致头发弥漫性脱落,常见诱因包括:分娩、手术、严重疾病(如高烧、感染)、快速减肥、营养不良、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降压药、化疗药物)等,休止期脱发的特点是脱发量突然增加,但通常在诱因去除后6-9个月内,头发可逐渐恢复生长。

拉扯性脱发
长期过度牵拉头发,如扎过紧的马尾辫、麻花辫、丸子头,或使用发夹、发箍过紧,会导致毛囊慢性损伤,引起头发脱落,这种脱发主要发生在发际线、鬓角或扎辫子的部位,表现为头发稀疏、断发增多,长期拉扯可能导致毛囊永久性损伤,即使停止牵拉,头发也难以完全恢复。
营养性脱发
头发的生长需要多种营养物质,如果缺乏以下成分,可能导致脱发:
- 蛋白质: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头发干枯、脆弱、脱落。
- 铁:缺铁性贫血是女性脱发的常见原因,铁参与血红蛋白合成,缺铁会影响头皮供氧,导致毛囊功能减退。
- 锌:锌参与毛囊细胞的分裂和修复,缺锌可能导致头发生长缓慢、脱发。
- 维生素D:维生素D受体存在于毛囊中,缺乏维生素D可能与斑秃、雄激素性脱发相关。
- 生物素(维生素B7):生物素缺乏会导致头发变细、易断,但较为罕见。
过度节食、挑食、长期素食等饮食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也可能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引发脱发。
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系统对头发生长有重要调节作用,多种激素异常可能导致脱发:

-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亢)或过少(甲减)都会影响毛囊周期,导致头发稀疏、干燥、易断。
-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女性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可导致头顶头发稀疏、面部毛发增多,同时伴有月经不调、肥胖等问题。
- 孕期与产后:孕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头发进入生长期,脱发减少;产后雌激素骤降,大量头发进入休止期,导致产后脱发。
精神心理因素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长期焦虑、抑郁、睡眠不足等精神因素,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类物质,使头皮血管收缩,毛囊供血不足,同时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诱发或加重斑秃、休止期脱发等,研究表明,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脱发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
感染与炎症
头皮感染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如马拉色菌,引起头癣或脂溢性皮炎)、病毒等,可引发头皮炎症,破坏毛囊结构,导致脱发,头癣会导致局部脱发斑,伴随头皮屑、红肿、脓疱;脂溢性皮炎则与马拉色菌过度繁殖有关,表现为头皮油腻、头屑增多、瘙痒,严重时可导致弥漫性脱发。
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日常习惯的影响
不良生活习惯
- 吸烟与饮酒:吸烟会导致头皮血管收缩,减少毛囊供氧;酒精会影响肝脏对营养物质的代谢,干扰激素平衡,长期吸烟饮酒会加速脱发。
- 频繁烫染:烫发、染发使用的化学剂(如烫发剂中的巯基乙酸、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会损伤毛干和毛囊,导致头发干枯、断裂,频繁操作可能引发毛囊炎,导致脱发。
- 错误护发:用过热的水洗头、用刺激性强的洗发水、不及时清洗头皮油脂、湿发时用力拉扯等,都可能损伤头发和头皮,影响毛囊健康。
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空气中的灰尘、重金属等会堵塞毛囊,影响头皮呼吸;紫外线照射过度会损伤头发角蛋白,导致头发干枯、变色;长期处于干燥或潮湿环境,也会影响头皮的水油平衡,诱发脱发。
遗传因素:脱发的“先天决定”
遗传是脱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雄激素性脱发,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双方均有脱发史,子女患脱发的风险高达70%-80%;仅一方有脱发史,风险约为50%,遗传因素决定了毛囊对雄激素的敏感性,敏感的毛囊在DHT的作用下会逐渐萎缩,导致头发变细、变软,最终脱落。
药物与治疗相关因素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脱发,称为“药源性脱发”:
- 化疗药物:如阿霉素、紫杉醇等,会快速分裂增殖的细胞(包括毛囊细胞),导致头发弥漫性脱落,但通常在化疗结束后可逐渐恢复。
- 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干扰毛囊周期。
- 降压药:如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ACEI类(卡托普利)等,可能导致部分患者脱发。
- 避孕药:某些含孕激素的避孕药可能影响女性激素水平,导致脱发或加重雄激素性脱发。
放射治疗(尤其是头部放疗)会直接损伤毛囊,导致永久性脱发。
其他少见原因
-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癜风等,可能伴随脱发。
- 头皮外伤:烧伤、烫伤、撕裂伤等导致毛囊破坏,可能形成瘢痕性脱发,头发难以再生。
- 内分泌肿瘤:如肾上腺肿瘤、卵巢肿瘤等,可能导致激素分泌异常,引发脱发。
表:常见脱发类型及原因总结
脱发类型 | 主要原因 | 特点 |
---|---|---|
雄激素性脱发 | 遗传、雄激素(DHT)水平过高 | 男性发际线后移、头顶稀疏;女性头顶头发变薄 |
斑秃 | 自身免疫异常、遗传、精神压力 | 圆形或椭圆形脱发斑,边界清晰,严重者可全秃 |
休止期脱发 | 分娩、手术、疾病、快速减肥、药物等应激事件 | 弥漫性脱发,脱发量突然增加,诱因去除后可恢复 |
拉扯性脱发 | 长期过度牵拉头发(如扎紧辫子) | 发际线或扎辫部位头发稀疏、断发增多 |
营养性脱发 | 蛋白质、铁、锌、维生素D等缺乏 | 头发干枯、脆弱、易断,生长缓慢 |
内分泌失调性脱发 | 甲状腺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孕期产后激素变化 | 头发稀疏、干燥,可能伴随月经不调、肥胖等症状 |
感染性脱发 | 细菌、真菌(如马拉色菌)、病毒感染 | 头皮红肿、瘙痒、头屑增多,局部或弥漫性脱发 |
精神压力性脱发 | 长期焦虑、抑郁、睡眠不足 | 头发弥漫性稀疏,可能伴随斑秃 |
相关问答FAQs
Q1:每天掉多少根头发算正常?超过多少需要警惕?
A:正常情况下,头皮约有10万个毛囊,每天处于生长期、退行期、休止期的毛囊比例约为9:1:0.1,因此每天脱落50-100根头发属于生理现象,如果每天脱发量持续超过100根,或出现头发明显变稀疏、头皮外露、发缝变宽等情况,且持续2-3个月以上,建议及时就医,排查病理性脱发的可能。
Q2:脱发可以预防吗?哪些方法有助于减少脱发?
A:部分脱发(如遗传性脱发)难以完全预防,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延缓脱发进程或减少脱发风险:①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铁、锌、维生素等营养摄入;②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③学会调节情绪,减轻精神压力,适当运动;④避免过度烫染,选择温和的洗发产品,正确洗护头发(如用温水洗头,避免用力拉扯);⑤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甲状腺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头皮感染;⑥如有脱发家族史,可尽早咨询医生,使用药物(如米诺地尔、非那雄胺)或低能量激光治疗等干预。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