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裸,通常被称为“脚踝”,是人体下肢连接小腿和足部的重要关节结构,也是日常生活中承受体重、维持身体平衡的关键部位,从解剖学角度看,脚踝由多个骨骼、关节、韧带、肌腱和软组织共同构成,其复杂的结构赋予了人体在行走、跑步、跳跃等活动中所需的灵活性与稳定性,由于脚踝长期承受身体重量且活动频繁,同时也是运动中最容易受伤的部位之一,因此了解脚踝的生理结构、功能及常见问题,对保护这一部位至关重要。
从骨骼结构来看,脚踝由胫骨、腓骨和距骨三块骨骼组成,胫骨是小腿内侧较粗的骨骼,其下端内侧形成内踝,是脚踝内侧最突出的骨性标志;腓骨是小腿外侧较细的骨骼,其下端形成外踝,位置低于内踝,这一结构差异有助于增强脚踝的稳定性;距骨位于胫骨和腓骨的下端之间,与跟骨、舟骨等足部骨骼共同构成足弓,负责将身体的重量从下肢传递至足底,这三块骨骼通过踝关节相连,踝关节实际上是一个滑车关节,距骨滑车关节面与胫骨、腓骨的关节面形成吻合,使脚踝能够进行背屈(脚尖向上)和跖屈(脚尖向下)运动,其中跖屈的运动范围大于背屈,这也是脚踝在运动中更容易发生扭伤的原因之一——当脚踝过度跖屈或内翻时,外侧韧带容易受到过度牵拉而损伤。

韧带是维持脚踝稳定性的重要结构,脚踝关节囊内外有多条韧带加强,其中最重要的是外侧副韧带和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由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组成,它们共同防止脚踝过度内翻;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较为坚韧,呈三角形,位于踝关节内侧,主要功能是限制脚踝外翻,由于外侧副韧带相对薄弱,且脚踝在日常活动中更容易发生内翻动作(如下楼梯踩空、不平地面行走时),因此外侧韧带扭伤(俗称“崴脚”)的发生率远高于内侧韧带,下胫腓联合韧带连接胫骨和腓骨下端,维持踝关节的宽度稳定,在严重扭伤或骨折时也可能受损。
肌腱是连接肌肉与骨骼的致密结缔组织,脚踝周围有多条肌腱经过,负责控制脚踝和足部的运动,前侧有胫前肌腱,负责背伸脚踝和使足内翻;内侧有胫后肌腱,主要功能是使足跖屈和内翻;外侧有腓骨长肌腱和腓骨短肌腱,负责使足跖屈和外翻;后侧有跟腱,是人体最粗大的肌腱,连接小腿三头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与跟骨,是行走、奔跑、跳跃等动作的主要发力结构,这些肌腱在脚踝周围形成复杂的肌腱袖,协同工作以维持脚踝的动态平衡,过度使用、外伤或退行性病变可能导致肌腱发生炎症(如跟腱炎、胫后肌腱功能不全)或断裂,严重影响下肢功能。
脚踝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支撑体重,站立时全身重量通过脊柱、骨盆传递至下肢,最终经脚踝分散至足底;二是维持平衡,脚踝内的本体感受器(神经末梢)能感知关节位置和运动状态,通过反射性调节肌肉收缩来维持身体稳定,这也是本体训练在脚踝康复中重要的原因;三是适应地面,脚踝的灵活使人体能在不同地形(如平地、斜坡、不平路面)上调整步态,减少对脊柱和大脑的冲击。
尽管脚踝结构精巧,但仍是运动损伤的高发区,常见问题包括韧带扭伤、肌腱损伤、骨折、关节炎等,急性韧带扭伤多因脚踝突然内翻或外翻导致,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淤血,严重者可伴有关节 instability(不稳);慢性扭伤则可能因韧带松弛遗留习惯性崴脚,肌腱损伤中,跟腱炎最常见,多见于跑步、跳跃运动员,表现为跟腱附着处疼痛、僵硬;胫后肌腱功能不全则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可导致足弓塌陷(扁平足),骨折多由高能量创伤(如车祸、高处坠落)引起,常见骨折类型为踝关节骨折(单踝、双踝或三踝骨折)和跟骨骨折,需及时复位固定,长期劳损或退行性变可导致骨性关节炎,表现为脚踝疼痛、活动受限,尤其在晨起或久坐后加重。

预防脚踝损伤需从多方面入手:增强肌肉力量是关键,尤其是小腿肌群(如腓肠肌、胫前肌)和踝关节周围稳定肌(如腓骨肌、胫后肌)的力量训练,可通过提踵、抗阻勾脚等动作实现;提高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如单腿站立、平衡垫训练,可增强脚踝在动态中的稳定性;选择合适的鞋履,避免高跟鞋或鞋底过软的鞋子,运动时佩戴护踝;运动前充分热身,避免在疲劳状态下进行剧烈运动,对于已发生的脚踝损伤,急性期应遵循RICE原则(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慢性期需通过物理治疗、康复训练恢复功能,严重者需手术干预。
以下为脚踝常见损伤类型的简易对比:
损伤类型 | 常见原因 | 主要症状 | 治疗原则 |
---|---|---|---|
韧带扭伤 | 脚踝内翻/外翻外伤 | 局部疼痛、肿胀、压痛,严重者关节不稳 | 急性期RICE,慢性期康复训练,韧带断裂需手术 |
跟腱炎 | 过度使用、退行性变 | 跟腱处疼痛、僵硬,运动时加重 | 休息、冰敷、物理治疗,严重者手术修复 |
踝关节骨折 | 高能量创伤 | 剧烈疼痛、畸形、无法承重 | 手术复位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
骨性关节炎 | 劳损、退行性变 | 持续性疼痛、活动受限,晨僵 | 药物、理疗、减重,严重者关节置换 |
相关问答FAQs
-
问:脚踝崴伤后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答:若崴脚后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医:①无法站立或承重;②关节明显畸形;③听到“啪”的断裂声;④剧烈疼痛且肿胀迅速加重;⑤多次崴脚或习惯性不稳,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如前抽屉试验、内翻应力试验)和影像学检查(X线、MRI)可判断韧带是否断裂或骨折,避免延误治疗。(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问:日常如何通过锻炼增强脚踝稳定性?
答:可进行以下训练:①提踵练习:双脚与肩同宽,缓慢抬起脚跟再落下,每组15-20次,每天3组;②平衡训练:单腿站立,可逐渐闭眼或在平衡垫上进行,每次30-60秒;②抗阻训练:用弹力带进行脚踝背屈、跖屈、内翻、外翻抗阻训练,每组10-15次;④本体训练:站在软垫上单腿站立,或进行“脚踝画圈”动作,增强神经肌肉控制能力,训练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负荷。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