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皮肤红斑、肿胀、瘙痒、脱屑或渗出等症状,其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感染、接触刺激物等多种因素有关,治疗皮炎需根据具体类型(如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淤积性皮炎等)和严重程度,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基础护理、外用药物、系统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等。
基础护理与皮肤屏障修复
无论何种类型的皮炎,基础护理都是治疗的基础,首先应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或刺激物,如某些金属、香料、洗涤剂、化学物质等,日常清洁需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沐浴产品,水温不宜过高(32-37℃为宜),避免过度搓洗,清洁后及时涂抹保湿剂,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减少水分流失,缓解干燥和瘙痒,保湿剂应选择无香料、无酒精、低敏配方,如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凡士林等成分的产品,每日至少使用2次,严重干燥时可增加至3-4次,对于急性期有渗出的皮炎,可采用湿敷(如3%硼酸溶液、生理盐水)收敛皮肤,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待渗出减少后再涂抹药物。

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是皮炎治疗的一线手段,需根据皮损类型选择合适的剂型和成分。
-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是治疗皮炎最常用的外用药物,根据强度分为弱效(如氢化可的松)、中效(如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强效(如卤米松)和超强效(如氯倍他索),一般轻度皮炎选用弱效或中效,短期使用;重度或顽固性皮炎可短期使用强效,但需注意长期大面积使用可能导致皮肤萎缩、毛细扩张、色素沉着等副作用,面部、皮肤褶皱处应避免使用强效激素。
-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发挥抗炎作用,无激素副作用,适用于面部、颈部等敏感部位,以及激素疗效不佳或禁忌的患者,如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常见副作用为局部灼热感,通常可耐受。
- 抗生素与抗真菌药:合并细菌感染(如脓疱、结痂)时,可外用莫匹罗星、夫西地酸;合并真菌感染(如花斑癣、脂溢性皮炎伴马拉色菌感染)时,可联用酮康唑、联苯苄唑乳膏。
- 其他外用药物:如氧化锌锌剂具有收敛、保护作用,适用于急性渗出性皮炎;煤焦油、地蒽酚可用于慢性肥厚性皮炎,但易染色且有刺激味,需遵医嘱使用。
系统性药物治疗
对于中重度、广泛性或外用药物疗效不佳的皮炎,需配合系统治疗。
- 抗组胺药:瘙痒是皮炎的主要症状,口服抗组胺药可快速止痒,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赛庚啶)有镇静作用,适用于夜间瘙痒明显者;第二代(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无中枢镇静作用,适合日间使用。
- 糖皮质激素:短期口服泼尼松、甲泼尼龙等可用于急性严重皮炎(如红皮病、泛发性剥脱性皮炎),但需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逐渐减量停药,避免反跳。
-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用于顽固性、激素依赖性皮炎,需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不良反应。
- 生物制剂与靶向药物:近年来,针对特应性皮炎的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度普利尤单抗、度普利尤单抗)和小分子靶向药(如JAK抑制剂:乌帕替尼、阿布昔替尼)通过阻断特定炎症通路发挥作用,疗效显著,尤其适用于传统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患者,但需评估感染风险、成本等因素。
- 抗生素与抗真菌药:皮损广泛合并感染时,需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类)或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氟康唑)。
物理治疗与替代疗法
- 紫外线照射(光疗):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或U1光疗适用于慢性、顽固性皮炎(如特应性皮炎、慢性手部皮炎),可抑制炎症细胞浸润,缓解瘙痒,一般每周2-3次,10-15次为一疗程,需注意光敏反应、皮肤老化等风险。
- 湿包裹疗法:将药物或保湿剂涂抹于皮损后,用湿纱布包裹,再覆盖干纱布,可增强药物渗透,缓解干燥和瘙痒,适用于儿童或重度瘙痒患者。
- 替代疗法:如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中医药(如清热凉血、祛风止痒中药内服或外洗)、针灸等,可作为辅助治疗,但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延误病情。
不同类型皮炎的治疗侧重点
皮炎类型 | 常见病因 | 治疗原则 |
---|---|---|
接触性皮炎 | 接触过敏原(如镍、化妆品)或刺激物(如酸碱、洗涤剂) | 首先去除病因,避免接触;急性期湿敷+弱效激素,慢性期激素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
特应性皮炎 | 遗传、免疫异常、环境因素 | 基础护理+外用药物(激素/钙调抑制剂),中重度加系统治疗(抗组胺、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 |
脂溢性皮炎 | 马拉色菌过度繁殖、皮脂分泌增多 | 抗真菌药(酮康唑洗剂)+抗炎药物(激素/钙调抑制剂),避免高糖、高脂饮食 |
淤积性皮炎 | 静脉功能不全,下肢淤血 | 抬高患肢、压力治疗(弹力袜),外用激素或抗生素,严重时手术改善静脉功能 |
生活方式管理与预防
- 饮食调整:避免已知过敏食物(如海鲜、辛辣、酒精),部分患者可能需低敏饮食(如无麸质饮食),但需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进行。
- 环境控制:保持室内通风,减少尘螨、花粉等过敏原;穿着棉质宽松衣物,避免羊毛、化纤直接接触皮肤。
- 情绪管理:压力、焦虑可能诱发或加重皮炎,可通过运动、冥想、心理疏导等方式调节情绪。
- 避免搔抓:搔抓可破坏皮肤屏障,导致感染扩散,可剪短指甲,必要时戴手套或冷敷止痒。
相关问答FAQs
Q1:皮炎能根治吗?
A:皮炎的“根治”需分情况看待,部分皮炎(如接触性皮炎)去除病因后可不再发作;而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慢性、复发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规范治疗(如阶梯治疗、长期维持)可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关键在于长期坚持皮肤护理、避免诱因,并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Q2:激素依赖性皮炎是怎么回事?如何避免?
A: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长期不当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外用药物(尤其是强效激素)或含激素的“三无”护肤品,导致皮肤屏障破坏、对激素产生依赖,停药后出现反跳性红斑、灼热、瘙痒、毛细扩张等症状,避免方法包括:严格遵医嘱使用激素,不自行购买含激素产品;面部、皮肤薄嫩部位优先选用弱效激素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症状缓解后及时以保湿剂维持,避免长期外用激素;若已发生激素依赖,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或停用激素,配合修复皮肤屏障的药物(如他克莫司、医用敷料)及系统治疗。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