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痤疮,其发炎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参与的皮肤免疫反应,痘痘发炎是因为毛囊皮脂腺单位受到了“攻击”,这种攻击源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引发了红肿、疼痛、甚至化脓等典型的炎症表现,要理解痘痘为什么会发炎,我们需要从痘痘的成因开始,一步步剖析炎症是如何被启动和放大的。
痘痘的形成基础在于毛囊皮脂腺的堵塞,这个腺体负责分泌皮脂,以润滑皮肤和毛发,当青春期、内分泌变化、遗传或某些药物等因素导致皮脂分泌过于旺盛时,过多的皮脂便会与脱落的皮肤细胞(角质细胞)混合在一起,正常情况下,这些混合物会顺利地通过毛囊排出皮肤表面,但如果毛囊口的角质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和角化,就会导致通道变得狭窄,这些混合物便无法顺利排出,逐渐堆积在毛囊深处,形成微小的堵塞物,即“微粉刺”,这是痘痘的起点,也是后续一切问题的根源。

微粉刺分为两种:一种是开放性的,即黑头,其顶部暴露在空气中,氧化后变黑;另一种是闭合性的,即白头,被皮肤完全覆盖,这两种粉刺本身可能并不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但它们为炎症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当毛囊被堵塞后,形成一个缺氧、富含营养(皮脂和细胞碎片)的微环境,这为一种名为“痤疮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曾用名Propionibacterium acnes)的细菌提供了绝佳的繁殖场所。
痤疮丙酸杆菌是皮肤毛囊内的一种常驻菌,通常情况下与人体和平共处,甚至具有一定的益生作用,但在微粉刺的封闭环境中,其数量会急剧增加,这种细菌以皮脂为食,并在这个过程中代谢产生游离脂肪酸、多肽类物质以及一些趋化因子等代谢产物,这些物质本身以及细菌的细胞壁成分(如脂多糖),对于皮肤来说都属于“异物”或“危险信号”,当皮肤免疫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感知到这些危险信号时,便会启动一系列的免疫反应,试图清除这些细菌和有害物质,这便是炎症反应的正式开端。
这个免疫清除过程往往会“用力过猛”,从而造成炎症的过度放大和扩散,巨噬细胞在吞噬细菌后,会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包括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趋化因子以及活性氧等,这些炎性介质如同“化学信使”,一方面招募更多的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到达炎症区域,共同“战斗”;它们会直接作用于毛囊壁和周围的真皮组织,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从而出现肉眼可见的红肿、发热和疼痛感。
如果堵塞的毛囊壁因为内部压力增大或被细菌产生的酶类(如蛋白酶)所破坏,毛囊内容物(包括皮脂、角质细胞、细菌以及它们的代谢产物)就会泄漏到周围的真皮组织中,这些物质对于真皮组织来说,是强烈的致炎原,会引发更剧烈、更广泛的炎症反应,形成炎性丘疹或脓疱,如果炎症进一步加剧,大量的中性粒细胞聚集并死亡,其死亡后的残骸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脓液。

除了痤疮丙酸杆菌这个主要“导火索”外,其他因素也会加剧痘痘的炎症程度,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痤疮丙酸杆菌的免疫反应强度以及皮脂腺的敏感度,有些人天生就更容易产生强烈的炎症反应,内分泌因素,特别是雄激素水平的升高,不仅会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皮脂,还会改变毛囊角化的过程,加重堵塞,并可能直接促进皮脂腺细胞产生某些炎症因子,压力、高糖高脂饮食、某些化妆品(特别是致粉刺性成分)以及不当的挤压行为,都可能成为炎症的诱发或加重因素,挤压痘痘会使毛囊壁破裂,让更多的细菌和内容物进入真皮,如同“火上浇油”,导致炎症扩散,甚至留下永久性的痘印或痘坑。
痘痘发炎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连锁反应:始于毛囊口的堵塞(微粉刺形成),为痤疮丙酸杆菌的过度繁殖创造了温床;细菌的代谢产物作为“危险信号”被皮肤免疫系统识别,引发免疫细胞聚集和炎性介质的释放;免疫反应在清除“入侵者”的同时,也对周围组织造成了“附带损伤”,导致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而毛囊壁的破裂则使炎症反应进一步升级和扩散,治疗炎性痘痘,不仅要抑制细菌繁殖、减少皮脂分泌,更要着眼于调节局部的免疫反应,控制炎症的过度发展。
相关问答FAQs
为什么有些痘痘只是冒个白头或黑头,有些却会红肿化脓发炎?

解答: 痘痘是否发炎以及炎症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毛囊堵塞的深度、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情况以及个体免疫反应的强度,如果堵塞仅限于毛囊口,形成开放或闭合的粉刺(黑头/白头),且痤疮丙酸杆菌繁殖不多,或个体免疫反应温和,则可能暂时没有明显的炎症表现,反之,如果毛囊堵塞严重且深,形成缺氧环境,导致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多种刺激性代谢产物,同时个体的免疫系统对这些“危险信号”反应强烈,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就会引发明显的红肿、疼痛,甚至因毛囊壁破裂导致内容物泄漏,形成更严重的炎性丘疹、脓疱或结节,粉刺是炎症的早期阶段,而炎性丘疹和脓疱则是炎症反应加剧的表现。
听说手挤痘痘会让炎症更严重,这是真的吗?为什么?
解答: 这是完全正确的,手挤痘痘是一种非常不推荐的行为,会显著加重炎症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我们的手指和指甲上带有大量细菌,挤压时这些外部细菌会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已经发炎的毛囊和真皮组织,引入新的感染源,导致混合感染,使炎症范围扩大、程度加深,挤压的物理压力会使毛囊壁破裂,导致毛囊内的皮脂、角质细胞、痤疮丙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被强行“挤”到周围的真皮组织中,这些物质本身就是强烈的致炎原,会引发更剧烈、更广泛的炎症反应,增加形成结节、囊肿的风险,不当的挤压还可能损伤真皮层中的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即使炎症消退后,也更容易留下难以消除的痘印(色素沉着)和痘坑(凹陷性瘢痕),正确的做法是让痘痘自然痊愈或寻求专业皮肤科医生的帮助,通过外用或口服药物来控制炎症。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