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超,全称通常指“皮肤B超检查”,是一种利用高频超声波技术对皮肤及皮下组织进行无创、实时成像的医学检查方法,它通过超声波探头向人体皮肤发射高频声波,当声波遇到不同组织界面时会产生反射回声,仪器接收这些回波信号并转化为图像,从而清晰地显示皮肤各层次的结构、病变形态及血流情况,由于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且表浅,皮超成为皮肤科诊断、治疗及随访的重要辅助工具,尤其在区分良恶性肿瘤、评估炎症深度、引导微创操作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从技术原理看,皮超设备主要由主机、探头和显示系统组成,探头频率通常在7-20MHz之间,高频探头能提供高分辨率图像,适合观察表皮、真皮浅层等细微结构;而低频(如7-10MHz)则可穿透更深,显示皮下脂肪、筋膜甚至肌肉层,检查时,患者无需特殊准备,医生会在受检区域涂抹耦合剂(排除空气干扰),手持探头轻柔滑动,实时观察屏幕上的动态图像,这种无创特性使其适用于儿童、老年人及多次复查患者,避免了辐射风险(与CT、X线不同)和侵入性痛苦(如活检)。

皮超的临床应用广泛,几乎涵盖皮肤科所有亚领域,在肿瘤性病变中,它可区分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与脂溢性角化病、皮脂腺增生等良性病变,黑色素瘤在皮超下常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内部血流信号丰富;而良性痣则回声均匀,边界光滑,对于皮肤附属器肿瘤,如毛母质瘤、汗腺瘤,皮超能显示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手术切除范围提供参考,皮超对皮下软组织肿瘤(如脂肪瘤、神经纤维瘤)的定性及定位也具有重要价值,可判断肿瘤大小、深度及与血管神经的关系。
在炎症性皮肤病中,皮超能评估炎症程度及深度,如银屑病,可见表皮增厚、回声减低,真皮层血流信号增多;结节性红斑则表现为皮下脂肪层内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对于感染性疾病,如皮肤脓肿,皮超可显示液性暗区(脓腔),引导穿刺引流;真菌感染如孢子丝菌病,能观察到沿淋巴管分布的条索状低回声,帮助明确感染范围,血管性疾病也是皮超的强项,它可直观显示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静脉曲张的管腔结构、血流方向及速度,为介入治疗或激光治疗提供依据。
皮超在治疗引导和随访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对于皮肤肿瘤的微创治疗(如冷冻、激光),皮超可实时监控治疗范围,确保病灶被完全清除,在皮肤外科手术中,皮超能帮助医生标记肿瘤边界,尤其是对于临床触诊不明显的早期病变,减少术后复发风险,对于长期服用的药物(如维A酸类)可能引起的皮肤变化,皮超可通过监测表皮厚度、胶原纤维密度等客观指标,评估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皮超还用于评估皮肤移植术后存活情况,观察移植皮片的血供及与受区组织的融合度。
皮超的优势在于其高分辨率、实时动态、无创无辐射及低成本,相较于皮肤镜,皮超能提供更深层次的解剖信息,弥补了皮肤镜仅能观察表皮的不足;相较于MRI,皮超操作简便、费用低廉,适合常规检查;相较于病理活检,皮超可多次重复进行,避免创伤,皮超也存在局限性,其操作结果高度依赖医生经验,对操作手法要求较高;对于非常表浅的病变(如表层角质层异常),分辨率可能略低于皮肤镜;骨组织、气体对超声波有强反射,因此不适用于检查骨骼病变或含气较多的部位(如肺部)。

为更直观展示皮超在不同病变中的表现特征,以下通过表格对比常见皮肤病的皮超图像特点:
疾病类型 | 典型皮超表现 | 临床意义 |
---|---|---|
基底细胞癌 | 边界不清的低回声结节,内部可见点状强回声(钙化),周边呈“虫蚀样”浸润 | 提示侵袭性生长,需扩大手术范围 |
脂肪瘤 | 均匀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后方回声增强 | 确诊良性肿瘤,与脂肪肉瘤鉴别(后者回声不均,浸润性生长) |
血管畸形 | 管状或囊状无回声区,加压可变形,彩色多普勒显示低速血流或涡流 | 区分动静脉畸形(高流速血流)与毛细血管畸形(低流速血流) |
银屑病 | 表皮显著增厚(>0.1mm),回声减低,真皮乳头层血流信号增多,呈“树枝状”分布 | 评估病情活动度,指导治疗(如生物制剂疗效监测) |
皮肤脓肿 | 皮下低至无回声区,边界模糊,内部可见点状强回声(气体),周边血流信号丰富 | 引导穿刺定位,判断脓肿成熟度 |
尽管皮超应用广泛,但正确解读图像需结合临床,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增厚可能是胶原沉积,也可能是炎症反应,需结合病史综合判断,皮超对某些特异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有限,如疱病需依靠病理活检,此时皮超仅能辅助评估水疱深度及范围。
相关问答FAQs:
-
问:皮超检查有辐射风险吗?可以频繁做吗?
答:皮超使用的是高频超声波,无电离辐射,对人体完全无害,可反复多次检查,对于需要长期随访的慢性皮肤病(如基底细胞术后复发监测)或血管畸形患者,定期皮超检查是安全的选择,但每次检查时间通常控制在10-20分钟,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探头压迫。(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问:皮超能完全替代皮肤镜或病理活检吗?
答:不能,皮超、皮肤镜和病理活检各有优势,互为补充,皮肤镜侧重观察表皮及真皮浅层的颜色、结构变化,对色素性病变(如黑色素瘤)的早期筛查更敏感;病理活检是诊断金标准,可提供细胞及组织学依据;皮超则擅长显示深层结构及血流信息,对于疑似皮肤肿瘤,临床常先做皮肤镜初筛,再通过皮超评估深度,必要时行活检确诊,三者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