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时拔牙会加重感染?牙痛为什么不能随便拔牙?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美容美体 正文

牙痛是口腔科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多人在牙痛难忍时会第一时间想到“拔掉这颗牙就好了”,但实际上,牙痛时盲目拔牙不仅可能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病情或引发一系列并发症,牙痛不能随意拔牙,主要原因在于牙痛的病因复杂多样,拔牙需要严格的适应症和时机选择,错误的处理方式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感染扩散甚至影响邻牙健康,以下从牙痛的病因、拔牙的禁忌症、牙痛时的处理原则等方面详细分析为什么牙痛不能轻易拔牙。

牙痛的病因复杂,拔牙需“对症下药”
牙痛并非单一疾病的表现,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口腔及全身性疾病,常见的牙痛病因包括牙体硬组织疾病(如龋齿、牙隐裂)、牙髓疾病(如牙髓炎)、根尖周疾病(如根尖周炎)、牙周组织疾病(如牙龈炎、牙周炎)、智齿冠周炎,以及颌骨囊肿、颌面部间隙感染等,不同病因导致的牙痛,处理方式截然不同,盲目拔牙可能“治标不治本”。

牙痛为什么不能拔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龋齿早期仅表现为牙体缺损,若未累及牙髓,通过补牙即可治愈;当龋齿深入牙髓引发牙髓炎时,疼痛剧烈且呈自发性、阵发性加剧,此时需进行根管治疗(俗称“杀神经”),而非拔牙,根尖周炎通常由牙髓感染扩散所致,表现为牙齿咬合痛、根尖部牙龈肿胀,通过根管治疗彻底清除感染物质后,牙齿可保留功能,牙周炎导致的牙痛多伴有牙龈出血、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此时需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如洁治、刮治)或牙周手术,控制炎症后,多数牙齿也可保留,即使是智齿冠周炎,急性期需先抗炎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根据智齿位置、萌出情况判断是否需拔除。

若在未明确病因的情况下拔牙,可能将本可通过保守治疗保留的牙齿拔除,造成不必要的功能损失,一颗因牙髓炎疼痛的牙齿,拔除后虽然解决了当前疼痛,但若能及时根管治疗,仍可正常咀嚼,而拔牙后需镶牙或种牙,不仅增加治疗成本,还可能影响邻牙健康。

牙痛时可能存在急性感染,拔牙风险高
牙痛往往是口腔组织存在炎症或感染的信号,尤其是急性牙髓炎、根尖周炎、智齿冠周炎等,常伴有局部软组织红肿、热痛、化脓等症状,此时若贸然拔牙,可能导致感染扩散,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从解剖学角度看,牙齿周围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与颌骨、间隙、血液循环系统相通,在急性炎症期拔牙,手术操作会破坏局部血肿屏障,使细菌或毒素通过血液扩散至周围组织或全身,急性根尖周炎患者拔牙时,若脓液未得到充分引流,可能扩散至颌骨,引发颌骨骨髓炎;智齿冠周炎患者盲目拔牙,可能导致感染蔓延至咽旁间隙、咀嚼肌间隙,引发颈部多间隙感染,甚至出现呼吸困难、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急性炎症期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术中出血量会明显增加,术后疼痛、肿胀反应也会更重,影响伤口愈合。

牙痛为什么不能拔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临床指南明确指出,急性炎症期(如牙龈红肿跳痛、面部肿胀、伴发热等)应视为拔牙的相对或绝对禁忌症,需先进行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控制(通常为3-5天,肿痛消退、体温正常)后再评估是否拔牙,对于慢性炎症(如牙周炎、根尖周肉芽肿),虽可考虑拔牙,但术前也需控制局部炎症,减少术中术后风险。

全身性疾病患者牙痛时拔牙,可能危及生命
拔牙是一种有创操作,会对患者全身生理状态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并非所有牙痛患者都适合拔牙,若患者存在未控制的全身性疾病,强行拔牙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在牙痛时需特别谨慎,高血压患者若血压高于180/100mmHg,拔术中可能因疼痛、紧张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引发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冠心病患者拔牙时,麻醉、手术刺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8.0mmol/L),术后伤口愈合能力下降,易发生感染、干槽症等并发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如血友病、肝硬化、长期服用抗凝药)拔牙后可能难以止血,形成血肿或继发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妊娠期女性(尤其前3个月和后3个月)等特殊人群,拔牙前均需进行全面评估,排除禁忌症。

对于这类患者,牙痛时应优先进行保守治疗(如开髓引流、抗生素控制感染),待全身病情稳定后再由多学科会诊(口腔科+内科/相关科室)决定是否拔牙,高血压患者需先将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需调整空腹血糖至8.0mmol/L以下,才能考虑拔牙手术。

牙痛为什么不能拔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拔牙后可能引发并发症,加重病情
即使牙痛的病因适合拔牙,若在未控制的炎症期或操作不当拔牙,仍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导致病情加重或治疗周期延长。

常见拔牙术后并发症包括:

  1. 出血:急性炎症期拔牙,局部血管扩张,术中易出血;术后患者若用力漱口、吮吸伤口或剧烈运动,也可能导致继发性出血,严重时需再次缝合止血。
  2. 感染扩散:如前所述,急性感染期拔牙可能使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颅内感染等全身性感染。
  3. 干槽症:表现为拔牙术后3-4天伤口剧烈疼痛、恶臭,是拔牙术后最痛苦的并发症之一,多与手术创伤过大、术中感染、患者血供不佳有关,牙痛时拔牙,因局部组织抵抗力下降,干槽症发生率显著增加。
  4. 邻牙损伤:若拔牙时用力不当,可能损伤邻牙牙根或牙周组织,导致邻牙松动、疼痛。
  5. 神经损伤:下颌智齿拔除时可能损伤下牙槽神经,导致下唇、颏部麻木,多数可在数月内恢复,但严重者可能为永久性损伤。

以干槽症为例,其典型症状为拔牙后疼痛不仅不缓解,反而进行性加重,常放射至耳颞部,使用止痛药效果不佳,治疗需彻底清创、填塞碘仿纱条,术后1-2周需换药,病程较长且痛苦明显,若在牙痛初期通过保守治疗控制炎症,避免不必要的拔牙,可显著降低此类并发症风险。

牙痛时的正确处理原则
牙痛时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就医,由口腔科医生通过临床检查(如视诊、探诊、叩诊)及辅助检查(如X线片、牙髓活力测试、血常规等)明确病因,再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 明确诊断:医生会通过问诊了解疼痛性质(自发性痛、激发痛、咬合痛等)、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结合检查判断牙痛来源,冷热刺激痛加重可能为牙本质过敏或深龋;夜间痛、放射性痛多为牙髓炎;咬合痛、伸长感多为根尖周炎。
  2. 对症治疗
    • 龋齿:浅龋补牙,深龋垫底充填;
    • 牙髓炎:根管治疗;
    • 根尖周炎:根管治疗+根尖手术(必要时);
    • 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洁治、刮治)、牙周手术;
    • 智齿冠周炎:局部冲洗上药、口服抗生素,炎症消退后拔除阻生智齿。
  3. 控制炎症后再拔牙:对于必须拔除的牙齿(如残根、阻生智齿、严重松动牙周病牙),需在急性炎症控制后进行,术前拍摄X线片评估牙根位置、邻牙关系,术中微创操作,术后预防感染。

牙痛是否需要拔牙,需综合评估病因、病情阶段、全身状况等多因素,并非“一拔了之”,盲目拔牙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感染扩散、全身风险及不必要的牙齿损失,牙痛时保持冷静,及时到正规口腔机构就诊,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才能以最小创伤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相关问答FAQs

Q1:牙痛得厉害,吃了止痛药也不管用,能不能自己在家用工具把牙“撬”掉?
A:绝对不可以!牙痛时自行用工具拔牙属于危险行为,可能导致牙齿断裂、残根残留、颌骨骨折、大出血、感染扩散等严重后果,止痛药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消除病因,例如牙髓炎疼痛是细菌感染牙髓所致,不治疗会发展为根尖周炎,甚至引发颌骨感染,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病因进行专业处理(如开髓引流、根管治疗等),而非盲目拔牙。

Q2:拔牙后牙痛就彻底好了吗?会不会拔了之后还疼?
A:拔牙后是否“彻底好”取决于拔牙的适应症是否正确,若因残根、严重龋坏、牙周病无法保留的牙齿拔除后,通常能解决因该牙引起的疼痛;但若拔牙时存在急性炎症未控制,或术中损伤神经、邻牙,术后可能出现出血、感染、干槽症、邻牙疼痛等并发症,导致术后疼痛,若拔牙后邻牙因受力增加出现隐裂或牙周问题,也可能在数月后出现疼痛,拔牙前需严格评估,术后遵医嘱护理(如24小时内不漱口、不剧烈运动、按时服用抗生素等),出现异常及时复诊。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阔腿裤卫衣怎么搭配外套更显高显瘦?
« 上一篇 2025-10-10
扩大和缩小怎么搭配使用才正确?
下一篇 » 2025-10-10

相关文章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1人围观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动态快讯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