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快速减肥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寄希望于减肥药物,但需要明确的是,目前市面上真正安全且有效的“快速减肥药”极为有限,多数所谓“快速减肥产品”可能存在健康风险,正规减肥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通常适用于BMI≥28的肥胖人群,或BMI≥24伴有肥胖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超重人群,同时需结合饮食控制和运动,单纯依赖药物难以实现健康且持久的减肥效果。
正规处方减肥药的作用机制与适用情况
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处方减肥药主要有以下几类,其作用机制多为抑制食欲、减少脂肪吸收或增加能量消耗:

食欲抑制剂
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增加饱腹感或减少饥饿感,从而降低食物摄入量。
- 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最初用于治疗糖尿病,近年因其在减重方面的显著效果被批准用于肥胖治疗,这类药物可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常见副作用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需皮下注射,使用期间需监测胰腺功能和甲状腺髓样癌病史。
- 芬特明/托吡酮复方制剂:属于中枢神经兴奋剂,通过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抑制食欲,但可能引起失眠、心悸、血压升高等风险,不建议长期使用,且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禁用。
脂肪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胃肠道中的脂肪酶,减少食物中约30%的脂肪被吸收,未吸收脂肪随粪便排出,代表药物为奥利司他,是唯一非处方上市的减肥药,常见副作用为油性便、腹泻、腹胀等胃肠道反应,长期使用需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
激素类药物
如利拉鲁肽(GLP-1受体激动剂)、氯卡色林(选择性5-羟色胺2C受体激动剂)等,通过调节下丘脑食欲中枢或影响代谢率发挥作用,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滥用。
非处方减肥产品的风险与误区
市场上大量非处方减肥产品(如减肥茶、减肥胶囊、代餐粉等)常宣称“快速瘦身”“无需节食”,但其成分和安全性往往存在问题:

- 非法添加药物:部分产品可能添加西布曲明(已被禁用,可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失常)、芬氟拉明(可能引发心脏瓣膜损伤)等违禁成分,严重威胁健康。
- 利尿剂或泻药:通过排出体内水分和肠道水分减轻体重,实则减掉的是水分而非脂肪,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 节食型产品:通过高纤维、低热量成分使人产生饱腹感,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基础代谢率下降,形成“易胖体质”。
健康减肥的核心原则
药物减肥仅是辅助手段,科学减重需遵循以下原则:
- 饮食控制:每日热量摄入比基础代谢低300-500大卡,保证蛋白质、膳食纤维充足,减少高糖、高脂食物,避免极端节食。
- 运动结合: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2次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量以提高基础代谢。
- 生活方式调整:保证规律作息,减少熬夜,管理压力,避免情绪性进食。
- 医学监测:肥胖人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制定减重计划,定期监测体重、血压、血糖等指标,必要时使用药物。
减肥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购买或增减剂量,需评估适应症和禁忌症(如孕妇、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疾病患者禁用多数减肥药)。
- 关注副作用:使用期间如出现严重不适(如心悸、胸闷、持续腹痛等),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 长期管理:减肥药物停用后若不维持健康生活方式,体重易反弹,需将减重视为长期健康管理过程。
相关问答FAQs
Q1:吃减肥药可以不运动、不节食吗?
A:不可以,正规减肥药物的作用是辅助控制食欲或减少脂肪吸收,若不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减重效果有限且易反弹,长期依赖药物而不调整生活方式,可能导致药物失效、副作用增加,甚至损害代谢功能,健康的减重需饮食、运动、药物(必要时)三者结合,形成可持续的生活习惯。
Q2:所有肥胖人群都能吃减肥药吗?
A:并非所有肥胖人群都适合使用减肥药,药物减重主要适用于BMI≥28的肥胖患者,或BMI≥24且伴有肥胖相关并发症(如高血脂、脂肪肝)的超重人群,对于轻度肥胖(BMI24-27)或仅为追求“快速瘦身”的健康人群,不建议使用药物,有心脏病、甲亢、精神疾病史,或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需经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用药,避免自行服用引发风险。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