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增生,医学上常称为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是一种皮肤创伤后修复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纤维化反应,正常情况下,皮肤受损后会启动愈合程序,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分泌大量胶原蛋白,形成新的结缔组织来修复伤口,随后这些组织会逐渐重塑,恢复接近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在某些情况下,这一过程会失控,导致胶原蛋白过度沉积并持续增生,形成超出原始伤口范围的隆起性瘢痕,这就是瘢痕增生,从外观上看,增生性瘢痕通常呈现为红色或粉红色、质地坚硬、表面光滑且可能伴有瘙痒或疼痛感,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因挛缩限制关节活动,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双重负担。
瘢痕增生的形成机制
瘢痕增生的核心机制是创伤后皮肤修复的“失衡”,正常伤口愈合分为炎症期、增殖期和重塑期三个阶段:炎症期以炎症细胞浸润为主,清除坏死组织;增殖期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合成并分泌胶原蛋白,形成肉芽组织;重塑期则通过胶原蛋白的降解与合成动态平衡,使瘢痕组织逐渐软化、成熟,而瘢痕增生主要发生在增殖期,成纤维细胞过度活化,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其合成胶原蛋白的速度远超降解速度,导致胶原纤维在局部大量堆积,排列紊乱,形成致密的结节状结构。

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促进胶原合成的主要因子,其水平升高会加速成纤维细胞增殖;而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因子则能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其降解,当促纤维化因子与抗纤维化因子的平衡被打破,瘢痕增生便可能发生,遗传因素也扮演重要角色,部分人群因基因多态性导致成纤维细胞对TGF-β等因子更敏感,更容易出现瘢痕增生,这类人群被称为“瘢痕体质”。
瘢痕增生的常见原因
瘢痕增生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创伤类型
皮肤创伤是瘢痕增生的直接诱因,常见创伤包括手术切口、烧伤、烫伤、外伤(如割伤、撕裂伤)、穿刺伤(如纹身、打耳洞)等,烧伤后瘢痕增生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深Ⅱ度及以上烧伤,因皮肤全层受损,修复过程中胶原过度沉积更易发生,创伤范围越大、深度越深,瘢痕增生的风险也越高。
个体差异
遗传因素是瘢痕增生的重要内在原因,有瘢痕疙瘩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生风险比普通人群高3-10倍,研究显示,这类人群的成纤维细胞存在基因表达异常,如TGF-β1基因过度激活,或胶原酶活性降低,导致胶原降解受阻,年龄和皮肤类型也影响瘢痕形成:青少年因处于生长发育期,激素水平较高,成纤维细胞更活跃,瘢痕增生风险高于老年人;深色肤色(如非洲裔、亚洲裔)人群的瘢痕增生发生率也显著高于白色人种。

感染与炎症
伤口愈合过程中若发生感染或慢性炎症,会延长炎症期,持续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增加胶原合成,痤疮、毛囊炎等皮肤感染后,或手术切口因护理不当出现红肿、渗液时,瘢痕增生的风险会明显升高。
张力与机械刺激
皮肤张力是影响瘢痕形态的重要因素,关节、颈部、肩部等活动频繁的部位,伤口愈合时持续受到牵拉,会使成纤维细胞为抵抗张力而过度增殖,形成增宽、增厚的瘢痕,不当的伤口护理(如早期过度活动、搔抓)或异物刺激(如缝线残留、粉尘污染)也会机械性损伤伤口,诱发瘢痕增生。
其他因素
某些疾病状态(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通过影响伤口愈合微环境增加瘢痕增生风险;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也会干扰正常的修复过程;放射治疗、紫外线照射等外部因素可能损伤皮肤,导致异常瘢痕形成。
瘚痕增生的临床表现与分型
根据临床特征和进展情况,瘢痕增生可分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两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
- 外观:瘢痕局限于原始伤口范围内,早期呈红色或紫红色,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可能伴有毛细血管扩张;随着时间推移(通常6-12个月),颜色逐渐变淡,质地变软,部分瘢痕可平复。
- 症状:常伴有瘙痒、刺痛或灼痛感,尤其在天气变化或情绪激动时加重。
- 好发部位:多见于张力较高的部位,如胸骨前、肩部、关节等。
- 转归:具有自限性,多数可在1-2年内逐渐软化、成熟,但可能遗留色素沉着或轻微凹陷。
瘢痕疙瘩(Keloid)
- 外观:瘢痕超出原始伤口边界,呈蟹足样浸润性生长,表面光滑发亮,质地坚硬,颜色初期为鲜红色,后期可变为暗红色或褐色。
- 症状:瘙痒、疼痛症状更明显,甚至影响睡眠;部分瘢痕因挛缩导致关节活动受限。
- 好发部位:多见于胸骨前、肩部、耳垂、下颌等部位,穿刺伤(如打耳洞)后也常见。
- 转归:具有持续性增生倾向,无法自行消退,且易复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多发性瘢痕疙瘩。
两种瘢痕的鉴别要点可通过下表对比:
特征 | 增生性瘢痕 | 瘢痕疙瘩 |
---|---|---|
范围 | 局限于伤口内 | 超出伤口边界,呈浸润性生长 |
生长速度 | 增生期后逐渐稳定 | 持续增生,无自限性 |
转归 | 可自行软化、平复 | 无法自愈,易复发 |
好发人群 | 多见于创伤后 | 瘢痕体质人群多见 |
手术复发率 | 较低(规范治疗后) | 较高(术后需联合治疗) |
瘢痕增生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瘢痕增生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病史,医生会通过观察瘢痕的形态、范围、质地及伴随症状,结合创伤史、家族史等做出判断,必要时可通过皮肤镜检查观察瘢痕的血管分布和胶原结构,或进行病理活检(HE染色显示胶原纤维大量沉积,排列紊乱)以明确诊断,需注意与瘢痕癌、皮肤纤维瘤等疾病鉴别。
治疗
瘢痕增生的治疗需根据瘢痕类型、大小、位置及患者需求制定个体化方案,以抑制胶原过度合成、促进瘢痕软化、改善外观和功能为目标。
药物治疗
- 外用药物:硅酮制剂(如硅酮凝胶、硅酮贴片)是一线治疗药物,通过形成封闭膜减少水分蒸发,调节成纤维细胞活性,抑制胶原合成;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洋葱提取物凝胶等也可减轻瘢痕充血和瘙痒。
- 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是常用药物,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使瘢痕萎缩,适用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需每2-4周重复注射,联合5-氟尿嘧啶可增强疗效并减少激素副作用。
- 口服药物:对广泛性或多发性瘢痕疙瘩,可口服曲尼司特(一种抗过敏药物,抑制胶原合成),但需长期服用(3-6个月),注意胃肠道反应。
物理治疗
- 压力治疗:通过弹力衣、弹力绷带等对瘢痕施加持续压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抑制胶原增生,适用于大面积烧伤后瘢痕,需每天佩戴23-24小时,持续6-12个月。
- 激光治疗:脉冲染料激光(PDL)可封闭瘢痕内扩张的血管,减轻红肿;点阵激光(如CO₂点阵激光、铒激光)通过光热作用刺激胶原重塑,改善瘢痕质地和外观,需多次治疗,联合药物注射效果更佳。
- 放射治疗:术后早期(24小时内)进行浅层X线照射,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降低瘢痕疙瘩复发率,适用于高风险患者,需严格控制剂量以避免皮肤损伤。
手术治疗
- 手术切除:适用于小面积瘢痕疙瘩或药物/物理治疗无效的增生性瘢痕,但单纯切除复发率高(50%-100%),需联合术后放疗、药物注射或激光治疗。
- 皮肤扩张术:通过植入扩张器扩张正常皮肤,再切除瘢痕并修复缺损,适用于大面积瘢痕,可减少张力,降低复发风险。
- 微创手术:如瘢痕内切除术(切除瘢痕后直接缝合)、皮肤磨削术等,适用于表浅性瘢痕,需配合术后抗瘢痕治疗。
其他治疗
- 冷冻治疗:利用液氮冷冻破坏瘢痕内血管和成纤维细胞,适用于小表浅瘢痕疙瘩,但可能留下色素沉着或萎缩。
- 中医治疗:如中药外敷(积雪草苷、丹参酮等)、瘢痕内注射(当归注射液),可辅助改善瘢痕症状,但需规范使用。
瘢痕增生的预防
瘢痕增生的预防应从创伤早期开始,核心是“减少刺激、控制感染、降低张力”:
- 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挤压;及时清创缝合,减少组织损伤;对张力较大的部位(如关节)可减张缝合或使用减张器。
- 控制感染:伤口出现红肿、渗液时及时就医,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慢性炎症刺激。
- 早期干预:伤口愈合后(通常拆线后1周)开始使用硅酮制剂、压力治疗或激光预防,持续3-6个月。
- 避免刺激:瘢痕愈合期避免暴晒(防止色素沉着),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戒烟(尼古丁影响伤口愈合)。
- 高危人群管理:有瘢痕疙瘩家族史或既往瘢痕增生史者,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创伤,如需手术,术前与医生充分沟通预防方案。
相关问答FAQs
Q1: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会癌变吗?
A:目前研究表明,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本身属于良性病变,极少发生癌变,但需注意长期不愈合的慢性瘢痕(如烧伤后瘢痕、放射性瘢痕)可能存在癌变风险,若瘢痕在短期内出现快速增大、破溃、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瘢痕癌的可能。
Q2:瘢痕增生治疗后会复发吗?如何降低复发率?
A:瘢痕增生,尤其是瘢痕疙瘩,治疗后复发率较高(单纯手术切除可达50%-100%),降低复发率的关键是综合治疗:如手术切除后联合早期放疗、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或5-氟尿嘧啶,同时坚持长期硅酮制剂外用或压力治疗;对于高危人群,术后可辅助激光治疗或口服曲尼司特,并定期随访(每3-6个月一次),一旦发现复发迹象及时干预,严格避免瘢痕部位受到创伤、感染或张力刺激,也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