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能够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干预,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口腔需要做哪些检查呢?其实口腔检查并非简单的“看看牙”,而是一个系统性、多维度评估的过程,涵盖从肉眼观察到影像学检查,从功能分析到疾病筛查的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说明口腔检查的主要项目和内容。
最基础的是口腔视诊和触诊,医生会通过肉眼观察牙齿、牙龈、口腔黏膜、舌、唇、颊、腭等部位的颜色、形态、大小、质地有无异常,牙齿是否有龋坏(即蛀牙)、缺损、变色、裂纹;牙龈是否红肿、出血、萎缩、牙周袋形成;口腔黏膜有无溃疡、白斑、红斑、肿块等,触诊则是用手轻轻触摸检查部位,感知有无压痛、硬结、波动感(提示可能有脓肿),以及牙齿的松动度,这一步能发现大多数明显的口腔疾病,如龋齿、牙龈炎、牙周炎、口腔黏膜病等。

牙齿龋坏和牙周状况的详细检查是核心内容,对于龋坏,医生会使用探针检查牙齿表面有无龋洞、探查龋洞的深度、范围、有无穿髓,以及邻牙接触点是否紧密,对于牙周组织,会使用牙周探针测量牙周袋的深度,正常牙周袋深度不超过3毫米,超过则提示牙周炎,同时还会检查牙龈出血指数、牙结石堆积情况、牙根暴露程度等,必要时还会进行牙齿松动度检查,通常分为Ⅰ度(轻微松动)、Ⅱ度(明显松动)和Ⅲ度(严重松动,可唇舌向或近远中向移动)。
口腔X光检查是肉眼检查的重要补充,能发现隐藏的病变,常见的X光片包括牙片(根尖片)、曲面断层片(全景片)和CBCT(锥形束CT),牙片主要用于观察单颗牙齿的细节,如邻面龋、根尖周病变、牙根吸收、根管形态等,曲面断层片则可以展示全口牙齿、牙槽骨、颌骨、上颌窦、颞下颌关节等的大体情况,有助于发现多发性龋齿、埋伏牙、颌骨囊肿、肿瘤等,CBCT则能提供三维立体图像,适用于复杂病例,如种植术前评估、颌骨囊肿或肿瘤的精准定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等,X光检查对于早期龋齿、根尖周炎、颌骨病变等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咬合关系和颞下颌关节(TMJ)检查也是口腔检查的重要环节,医生会检查牙齿的咬合接触是否均匀,有无早接触、咬合干扰、深覆合、深覆盖、反合(地包天)、开合等错畸形,同时会检查颞下颌关节区有无压痛、弹响、杂音,以及张口度和张口型是否正常,因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会导致关节疼痛、弹响、张口受限等问题。
口腔癌筛查是中老年人及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饮酒、嚼槟榔者)的必要检查,医生会仔细检查口腔黏膜的颜色、质地有无改变,如出现无法愈合的溃疡、白斑(黏膜白斑)、红斑(黏膜红斑)、乳头状瘤、肿块等,需高度警惕癌前病变或口腔癌的可能,必要时会在可疑部位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口腔检查还需重点关注牙齿发育情况,如乳牙滞留、多生牙、先天性缺牙、牙釉质发育不全等,以及错畸形的早期筛查和干预,孕妇由于激素水平变化,患妊娠期牙龈炎的风险增加,也需要加强口腔检查和保健。
口腔卫生状况评估也是检查的一部分,医生会评估患者的口腔卫生习惯(如刷牙方法、次数、是否使用牙线等),检查牙菌斑和牙结石的堆积程度,并给予个性化的口腔卫生指导。
以下表格总结了口腔检查的主要项目、检查方法和目的:
检查项目 | 检查方法 | 主要目的 |
---|---|---|
口腔视诊和触诊 | 肉眼观察牙齿、牙龈、黏膜等形态颜色;手指触摸 | 发现明显病变,如龋齿、牙龈炎、溃疡、肿块等 |
牙齿龋坏检查 | 探针探查龋洞深度、范围;视诊牙体缺损 | 诊断龋坏程度,判断是否需要补牙或根管治疗 |
牙周状况检查 | 牙周探针测量牙周袋深度;检查牙龈出血、牙结石 | 诊断牙龈炎、牙周炎,评估牙周支持组织健康状况 |
口腔X光检查 | 片、曲面断层片、CBCT拍摄 | 发现隐藏龋齿、根尖病变、埋伏牙、颌骨囊肿/肿瘤等 |
咬合关系检查 | 观察牙齿接触关系、咬合形态 | 评估咬合功能,发现错畸形、咬合干扰 |
颞下颌关节检查 | 触诊关节区;检查张口度、张口型、弹响 | 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
口腔癌筛查 | 视诊黏膜颜色、形态;必要时活检 | 早期发现口腔癌及癌前病变 |
儿童口腔检查 | 检查牙齿发育、错畸形、龋齿风险 | 评估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早期干预 |
口腔卫生评估 | 评估口腔卫生习惯、菌斑/牙结石堆积情况 | 指导患者改善口腔卫生,预防龋齿和牙周病 |
相关问答FAQs:

-
问:多久做一次口腔检查比较合适? 答:一般建议成年人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常规检查,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患有牙周炎、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人群,应适当增加检查频率,每3-6个月一次,定期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处理问题,维护口腔健康。
-
问:口腔检查会痛吗?需要做哪些准备? 答:常规的口腔检查(如视诊、触诊、探诊)通常不会有明显疼痛,但如果存在急性炎症(如牙髓炎、根尖周炎)或牙周深部刮治,可能会有轻微不适,检查前无需特殊准备,但建议避免在检查前大量饮用咖啡、茶等有色饮料,以免影响医生对牙齿颜色的判断,检查时应如实向医生告知自己的口腔症状、病史和用药史,以便医生做出准确诊断。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