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肌,全称为皮肌炎,是一种累及皮肤和肌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一种,其特征性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水肿、 Gottron 征等损害,同时伴有对称性的近端肌肉无力、疼痛和压痛,部分患者可累及肺、心脏、关节等多个器官,严重时可导致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皮肌炎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与遗传易感性、环境触发因素及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密切相关,具体涉及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共同作用,导致肌肉组织炎症、变性坏死及皮肤血管炎改变。
临床表现与分型
皮肌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可分为皮肤肌炎型和无肌病型等亚型,其中皮肤肌炎型最为常见。

皮肤损害是皮肌炎的重要标志,典型表现包括:
- Gottron 征: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肘膝关节伸侧出现紫红色斑片,伴鳞屑或萎缩,具有高度特异性;
- 向阳性紫红斑:眼睑为中心出现紫红色水肿性斑片,可累及眶周,俗称“皮肌炎面容”;
- 披肩征:颈前、肩背部呈“V”形红色充血疹;
- 技工手:指腹皮肤过度角化、裂纹,类似机械工人的手部改变;
- 甲周改变:甲皱襞毛细血管扩张、瘀点,甲根出现瘀斑。
肌肉受累主要表现为对称性近端肌无力,如抬臂、梳头、下蹲起立困难,严重时可累及吞咽肌(导致吞咽困难)、呼吸肌(引起呼吸困难),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等肌酶常显著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可见肌纤维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等特征性改变。
系统性损害见于部分患者,肺间质病变(ILD)最常见,表现为干咳、活动后气促,严重可导致肺纤维化;心脏受累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关节受累表现为关节炎或关节痛;消化道受累可有吞咽困难、胃肠道溃疡等,皮肌炎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40岁以上患者,需警惕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潜在肿瘤。
诊断与鉴别诊断
皮肌炎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肌电图及肌肉活检结果,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 Bohan 和 Peter 诊断标准(1975年),包括:

- 对称性近端肌无力;
- 血清肌酶升高(如CK、LDH、ALT等);
- 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
- 肌肉活检示肌纤维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
- 典型皮肤损害,具备前4项中的3项加上第5项可确诊,仅符合前4项为“多发性肌炎”,符合第5项加1~2项前4项为“无肌病性皮肌炎”。
鉴别诊断需排除其他疾病:
- 多发性肌炎:无皮肤损害,肌肉病理以肌纤维炎细胞浸润为主;
- 包涵体肌炎:多见于老年男性,肌无力不对称,肌肉活检可见 rimmed vacuoles;
- 系统性红斑狼疮:可有肌肉关节受累,但面部典型皮疹为蝶形红斑,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阳性;
- 药物性肌病:有用药史(如他汀类),停药后肌酶可下降;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缓慢进展的肌无力,肌酶升高但无炎症细胞浸润。
治疗与管理
皮肌炎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炎症、缓解症状、改善肌力及预防器官损害,以个体化综合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
- 糖皮质激素:一线治疗药物,常用泼尼松初始剂量0.8~1.0 mg/(kg·d),待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维持治疗1~2年;
- 免疫抑制剂:激素疗效不佳或副作用大时联合使用,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其中环磷酰胺对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效果较好;
-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难治性皮肌炎或激素禁忌患者,可快速改善肌力和皮肤症状;
- 生物制剂:针对特定靶点,如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用于难治性患者,抗JAK抑制剂(托法替布)等在临床试验中显示一定疗效。
支持治疗:包括物理康复训练(维持肌肉功能)、防晒(避免紫外线加重皮肤损害)、营养支持(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及心理干预。

肿瘤筛查:40岁以上患者需全面排查恶性肿瘤,包括胸部CT、腹部超声、肿瘤标志物等,确诊肿瘤后需优先治疗原发病,部分患者皮肌炎症状可随肿瘤切除而缓解。
预后
皮肌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诊断、规范治疗者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可长期缓解;合并恶性肿瘤、肺间质病变、心脏受累或延误治疗者预后较差,儿童皮肌炎常伴钙质沉积(皮肤或皮下硬结),预后相对成人较差,但多数经积极治疗可控制病情。
相关问答FAQs
Q1:皮肌炎会遗传吗?
A1:皮肌炎不属于典型的遗传性疾病,但存在遗传易感性,部分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如HLA-DRB1、HLA-DQA1等)多态性相关,遗传因素需结合环境触发因素(如感染、药物、紫外线照射等)才可能发病,因此直系亲属无需过度担心,但建议定期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
Q2:皮肌炎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A2:皮肌炎患者需注意以下几点:① 避免紫外线照射,外出时使用防晒霜、遮阳帽;②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冒患者;③ 合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康复锻炼(如散步、太极)以维持肌力;④ 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减量,定期复查肌酶、肝功能及肺部影像;⑤ 戒烟限酒,饮食清淡,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蛋、奶)和维生素;⑥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