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沉着是指皮肤或黏膜部位由于黑色素、脂褐素等色素颗粒异常增多或分布不均,导致局部颜色加深的一种现象,它是皮肤科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可由多种生理或病理因素引起,涉及复杂的细胞代谢和生化机制。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色素沉着的核心原因是黑色素生成或代谢失衡,黑色素由表皮基底的黑素细胞合成,其过程涉及酪氨酸酶的激活、黑色素的合成与转运,当黑素细胞活性增强、数量增多,或黑色素颗粒从黑素细胞向角质形成细胞的转运异常时,就会导致局部色素沉着,某些炎症后的色素沉着还与炎症介质刺激黑素细胞过度表达,以及真皮层噬黑素细胞吞噬过多黑色素后无法及时代谢有关。

色素沉着的类型多样,按病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
生理性色素沉着
如妊娠期激素变化导致的黄褐斑、日晒后形成的晒黑斑(紫外线诱导黑色素合成增加),以及种族遗传相关的肤色加深等,这类色素沉着通常无病理意义,去除诱因后可逐渐缓解。 -
病理性色素沉着
- 炎症后色素沉着(PIH):常见于痤疮、湿疹、外伤等炎症性疾病消退后,局部皮肤因炎症刺激导致黑色素代谢紊乱,遗留暗褐色或黑色斑片,肤色较深的人群更易发生。
- 遗传性色素性疾病:如雀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日晒密切相关)、黑变病(可能与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或光敏性药物有关)。
- 系统性疾病相关:如艾迪生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导致黑色素细胞刺激素增多)、肝硬化(雌激素代谢异常)等。
- 肿瘤性色素沉着:如黑色素瘤、色素痣恶变等,需高度警惕。
-
外源性色素沉着
长期接触某些重金属(如银、铅)、化妆品或药物(如米诺环素、抗疟药),可能导致色素颗粒沉积于皮肤或真皮层,形成灰黑色或蓝灰色斑片。(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色素沉着的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医生通常会通过伍德灯检查区分表皮型(色素斑在伍德灯下颜色加深)和真皮型(颜色变淡或无变化)色素沉着,必要时进行皮肤镜检查或病理活检以排除恶性病变。
治疗方面,需首先明确病因并去除诱因,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 外用药物:如氢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维A酸(促进黑色素代谢)、壬二酸(抗炎及抑制黑色素生成)等。
- 物理治疗:激光(如Q开关激光、皮秒激光针对黑色素颗粒)、强脉冲光(改善光老化相关色素沉着)、化学剥脱(如果酸、水杨酸剥脱表皮色素)。
- 生活方式调整:严格防晒(紫外线是色素沉着的重要诱因)、避免摩擦刺激、均衡饮食(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
色素沉着的预防关键在于防晒和避免皮肤损伤,日常应使用SPF30+、PA+++以上的防晒霜,外出时配合物理防晒(如帽子、遮阳伞);对于炎症性疾病,需积极治疗并避免搔抓或挤压,减少PIH的发生风险。
相关问答FAQs

Q1:色素沉着和色斑有什么区别?
A1:色素沉着是一个广义的术语,泛指皮肤颜色加深的现象,可局限于局部(如色斑)或泛发于全身(如艾迪生病),色斑则特指边界清晰的局限性色素加深区域,如雀斑、晒斑、黄褐斑等,是色素沉着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范围和形态,但病理机制可能相似。
Q2:所有色素沉着都需要治疗吗?
A2:并非如此,生理性色素沉着(如妊娠期黄褐斑、日晒后晒黑)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去除诱因后可自行消退;炎症后色素沉着需治疗原发病并配合祛色素治疗;而部分遗传性色斑(如雀斑)若不影响美观,可观察随访,但若色素沉着短期内迅速增大、颜色变化或伴随破溃,需警惕恶性病变,应及时就医。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