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在中医里到底叫什么?中医如何辨证论治痤疮?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美容美体 正文

痤疮在中医学中被称为“粉刺”,亦有“肺风粉刺”“面疱”“酒刺”等别称,其记载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痰瘀互结”“肝气郁结”等,涉及肺、脾、肝等多个脏腑,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内外同调,通过调节整体功能达到改善皮肤状态的目的,以下从中医理论体系出发,详细阐述痤疮的命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及日常调护等内容。

中医对痤疮的命名与源流

“粉刺”一名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痤”即指痤疮,描述了因汗出当风、寒邪郁滞肌肤所致的皮肤疮疹,汉代《金匮要略》中记载“粉刺者,由肌腠虚受风邪,搏于津液,凝结不散”进一步明确了其与风邪、津液凝聚的关系,至明清时期,中医对痤疮的认识更为系统,如《外科正宗》指出“粉刺,肺风也,由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感冷热之气,致生粉刺”,提出“肺风”致病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则将痤疮分为“肺风粉刺”与“酒刺”,认为前者多由“肺经血热”引起,后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脾胃湿热内生”所致,这些论述为后世中医辨证论治痤疮奠定了理论基础。

痤疮中医叫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痤疮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外因与风、热、湿、毒等邪气侵袭有关,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脏腑功能失调

  1. 肺经风热: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若外感风热之邪,或过食辛辣、油炸之品,致肺经郁热,热邪循经上蒸面部,则发为红色丘疹、脓疱,多见于痤疮初期或青春期患者。
  2. 脾胃湿热:脾主运化,若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或思虑过度损伤脾胃,致湿热内生,蕴结肌肤,可见面部油腻、丘疹脓疱密集,或伴有口臭、便秘等,多见于中重度痤疮或喜食油腻者。
  3. 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热之邪上扰面部,可见丘疹色红,伴有烦躁易怒、胸胁胀痛,多见于女性经期前加重或压力大者。
  4. 痰瘀互结:病程日久,湿热、热毒等邪久蕴不解,阻滞气血运行,致痰瘀互结于面部,可见结节、囊肿、瘢痕,经久不愈,多见于痤疮后期或反复发作者。

(二)外邪侵袭与体质因素

外感风热、湿热之邪,或接触油脂、化妆品等,易阻塞毛孔,诱发或加重痤疮,个体体质差异如阴虚内热(表现为口干、潮热盗汗)、痰湿体质(体型偏胖、舌苔厚腻)等,也是痤疮发生的重要内在基础。

痤疮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中医治疗痤疮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治法,常用治法包括疏风清肺、清热利湿、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等,具体分型及治疗方案如下表所示: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代表方剂 常用中药
肺经风热证 面部红色丘疹、粉刺,或有脓疱,伴口干、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疏风清肺,解毒散结 枇杷清肺饮加减 枇杷叶、桑白皮、黄芩、连翘、金银花、野菊花、生甘草等
脾胃湿热证 面部油腻,丘疹、脓疱密集,或见结节,伴口臭、纳呆、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茵陈、栀子、黄连、黄芩、黄柏、大黄、薏苡仁、茯苓、泽泻等
肝气郁结证 面部丘疹色红,伴烦躁易怒、胸胁胀痛,女性月经前加重,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逍遥散加减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丹皮、栀子、郁金等
痰瘀互结证 面部结节、囊肿、瘢痕,色暗红,经久不愈,舌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涩 化痰软坚,活血化瘀 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陈皮、半夏、茯苓、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丹参、夏枯草、浙贝母等

(一)内治法

除上述方剂外,临床常根据症状加减用药:如脓疱多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结节囊肿明显者加三棱、莪术破血消癥;便秘者加大黄、枳实通腑泻热;女性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香附调理气血,中成药如清热暗疮丸、皮肤病血毒丸、丹参酮胶囊等也可根据证型选用。

痤疮中医叫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外治法

外治法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结、消肿排脓为原则,常用方法包括:

  1. 中药外涂:用颠倒散(硫黄、大黄研末)或痤疮搽剂(含丹参、黄连、冰片等)外涂患处,每日2-3次,适用于丘疹、脓疱型痤疮。
  2. 中药面膜:如清热解毒面膜(含大黄、黄芩、蒲公英等)或控油面膜(含薏苡仁、白芷等),每周2-3次,可改善面部油腻,促进炎症消退。
  3. 针灸疗法: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肺俞、脾俞等,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周2-3次,可调节脏腑功能,清热利湿。
  4. 耳穴压豆:取肺、心、肝、脾、内分泌、肾上腺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适用于各型痤疮的辅助治疗。

(三)其他疗法

  1. 刺络拔罐:在背部大椎、肺俞等穴位刺络拔罐,可排出湿热之邪,适用于湿热证或痰瘀互结证。
  2. 中药倒模:在中药面膜基础上配合石膏倒模,增强清热、收敛、消炎作用,适用于重度痤疮后皮肤修复。

痤疮的日常调护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痤疮的日常调护对预防和复发至关重要:

  1. 饮食调理:忌食辛辣、油腻、甜腻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巧克力、奶茶等),少饮酒,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苦瓜、绿豆、冬瓜、苹果等),保持大便通畅。
  2. 情志调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
  3. 皮肤护理:保持面部清洁,选用温和、无刺激的洁面产品,避免过度清洁或使用含油脂过多的化妆品;避免用手挤压痤疮,防止感染和瘢痕形成。
  4. 生活作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建议每晚11点前入睡),因熬夜易耗伤阴血,导致虚火上炎,加重痤疮。
  5. 体质调理:根据体质特点进行调理,如湿热体质者可常饮薏米红豆水,阴虚体质者可适量食用百合、银耳等滋阴润燥。

相关问答FAQs

问:痤疮能用中药面膜吗?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痤疮可以使用中药面膜,尤其是针对肺经风热证、脾胃湿热证,中药面膜可通过清热解毒、控油消炎改善症状,但需注意:① 面膜成分需根据证型选择,如敏感肌肤者慎用含刺激性中药(如大黄、硫黄)的面膜;② 使用前先做皮肤过敏测试,取少量面膜涂于耳后,观察24小时无红肿瘙痒方可使用;③ 每次敷面时间不宜过长(15-20分钟),避免面膜干燥引起皮肤不适;④ 若面膜含酒精、防腐剂等成分,敏感肌肤应避免使用。

问:中医治疗痤疮一般多久见效?需要多久疗程?
答:中医治疗痤疮的见效时间与病情轻重、证型、个体差异及治疗依从性相关,一般而言,轻度痤疮(单纯性丘疹、粉刺)通过内服中药配合外治,2-4周可见症状改善;中度痤疮(脓疱、结节)需4-8周;重度痤疮(囊肿、瘢痕)则需要8-12周或更长时间,疗程方面,通常以1个月为1个疗程,轻者需2-3个疗程,重者需3-5个疗程,具体需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同时配合饮食和生活调护,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若治疗1个月后症状无改善,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痤疮中医叫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减肥的三个时间点是什么?早中晚怎么安排才有效?
« 上一篇 2025-10-22
男士黑色裤子怎么搭配才能穿出时尚感?
下一篇 » 2025-10-22

相关文章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1人围观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动态快讯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