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天气达到一年中最热的阶段,“暑”意为炎热,大暑则表明炎热程度达到顶峰,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形容,反映此时高温潮湿、闷热难耐的气候特征。
从气候特点来看,大暑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高温少雨期,午后常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北方地区受大陆干热气团控制,以干热为主,气温可达35℃以上;南方地区则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水汽充足,出现“高温高湿”的“桑拿天”,体感温度往往超过实际气温,这种“湿热交加”的气候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均产生深远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正值“伏旱”期,若降水不足易引发干旱;而华南、西南等地则因季风影响进入雨季,需防范洪涝灾害。

大暑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既是作物生长的旺盛期,也是病虫害高发期,水稻、玉米等秋粮作物进入抽穗灌浆关键期,需充足的光照和水分,但持续高温可能导致花粉活力下降,影响授粉结实;棉花处于花铃期,高温易引发落花落铃,需及时灌溉抗旱;果蔬方面,西瓜、黄瓜等喜凉作物需注意遮阴降温,而番茄、茄子等则需防治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传统农业智慧中,农民会根据大暑的天气特点调整农事活动,如“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预示着秋季可能仍有高温,需提前做好防暑准备;而“大暑大雨,百日见霜”则暗示后期气温可能骤降,需关注作物防寒。
在饮食养生方面,大暑时节需遵循“清热解暑、健脾祛湿”的原则,由于人体易受湿热侵袭,出现食欲不振、疲劳乏力等症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用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苦瓜、薏米等,少吃辛辣油腻及生冷食物,民间有“大暑吃荔枝,一颗顶三鸡”的说法,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此时成熟,适量食用可补充能量,但需注意避免上火;部分地区还有喝伏茶、晒伏姜的习俗,伏茶由金银花、荷叶、夏枯草等草药制成,具有清热解暑功效;晒伏姜则是将生姜切片加盐腌制后暴晒,冬季饮用可驱寒暖身,大暑时节人体代谢加快,需注意补充水分,可选择淡盐水、绿豆汤等饮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以防中暑。
大暑节气还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适应,在南方沿海地区,有“送大暑船”的习俗,渔民们造船并载满祭品,敲锣打鼓将其送至海中,祈求平安丰收;北方地区则有“晒伏姜”“喝伏茶”等养生习俗,通过传统方式调节身体机能;一些地方还会举办“大暑庙会”,集祭祀、商贸、娱乐于一体,成为重要的社区活动,这些习俗不仅是对气候的适应,也承载着人们对健康、丰收的美好期盼。
从物候特征来看,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古人观察到,此时腐草化成萤火虫飞舞,实际上萤火虫多产卵于水边或腐草中,幼虫以蜗牛为食,是大暑时节活跃的昆虫;“土润溽暑”指土壤潮湿、闷热,空气湿度大;“大雨时行”则反映了此时午后常有短时强降雨的特点,雨水有助于缓解高温,但也可能引发局部内涝,这些物候现象既是气候变化的体现,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时间坐标。

大暑过后,天气逐渐由炎热转向秋凉,但“秋老虎”仍可能带来持续高温,因此需继续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大暑也是调整作息、养蓄精力的关键时期,建议保持充足睡眠,避免中午高温时段外出,适当进行晨练或晚练,选择散步、太极等温和运动,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相关问答FAQs:
-
问:大暑和小暑有什么区别?
答:小暑和大暑同属夏季节气,小暑通常在7月7日前后,标志着炎热天气的开始,此时气温上升但尚未达到顶峰;而大暑在7月22日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湿度均达到峰值,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形容从小暑到大暑期间天气逐渐变得闷热难耐。 -
问:大暑时节如何预防中暑?
答:预防中暑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如需外出做好防晒措施,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二是穿着透气宽松的棉质衣物,减少热量积聚;三是及时补充水分,饮用淡盐水、绿豆汤或含电解质的饮料,避免口渴时才喝水;四是合理安排饮食,多吃清热解暑食物如苦瓜、西瓜,少吃辛辣油腻;五是保证充足睡眠,中午可适当小憩,避免过度疲劳;六是室内注意通风降温,可使用风扇或空调,但温度不宜过低,避免温差过大引发感冒。(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暂无评论,2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