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俗称“蟹足肿”,是一种皮肤在受伤后,过度增生和修复而形成的、超出原始伤口范围的良性纤维化肿瘤。
您可以把它理解为皮肤的“修复系统”出现了“失控”或“过度反应”,正常的疤痕会限制在伤口区域内,而瘢痕疙瘩则会像螃蟹的脚一样,不断地向周围正常的皮肤区域“侵犯”和“蔓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主要特征
瘢痕疙瘩有几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 超出原始伤口范围:这是它与普通疤痕最根本的区别,如果疤痕长在了伤口外面,那很可能就是瘢痕疙瘩。
- 形状不规则,呈蟹足状:边缘通常不清晰,向周围皮肤呈浸润性生长,形态像螃蟹的脚,因此得名“蟹足肿”。
- 表面光滑发亮:早期呈粉红色或红色,质地坚硬,摸起来像软骨。
- 生长持续性:它不会像普通疤痕那样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萎缩,反而可能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内持续生长。
- 伴有明显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瘙痒和疼痛,尤其是在天气变化(如潮湿、闷热)或衣物摩擦时,症状会加重。
形成原因:为什么会得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
- 个体易感性(遗传因素):这是最重要的因素,瘢痕疙瘩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有,那么个人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增高,某些特定人群(如深肤色人种,如非洲裔、亚洲裔)也更容易发生。
- 皮肤损伤:任何可能损伤皮肤真皮层的因素都可能成为诱因,
- 手术切口
- 外伤(如划伤、割伤、烧伤、抓伤、疫苗接种)
- 穿刺伤(如打耳洞、纹身)
- 痤疮、水痘、毛囊炎等皮肤炎症
- 带状疱疹后
- 异常的伤口愈合过程:在正常愈合中,成纤维细胞会产生胶原蛋白来填补伤口,之后会停止,而在瘢痕疙瘩患者体内,成纤维细胞会“失控”,持续不断地产生大量致密的、排列紊乱的I型胶原蛋白,导致疤痕组织过度堆积。
- 炎症反应:伤口愈合过程中的过度炎症反应,被认为是驱动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瘢痕疙瘩 vs. 增生性疤痕
很多人容易将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疤痕混淆,它们虽然外观相似,但有本质区别:
| 特征 | 瘢痕疙瘩 | 增生性疤痕 |
|---|---|---|
| 生长范围 | 超出原始伤口边界 | 不超出原始伤口边界 |
| 侵袭性 | 有,侵犯周围正常皮肤 | 无,局限于伤口内 |
| 生长趋势 | 持续生长,可能无限期 | 通常在伤口愈合后数月内达到顶峰,之后会自行萎缩、变平 |
| 复发率 | 非常高,治疗后极易复发 | 相对较低,治疗预后较好 |
| 遗传倾向 | 强,有家族遗传性 | 弱或无明显遗传性 |
如何治疗?
瘢痕疙瘩的治疗非常棘手,因为其复发率很高,治疗的目标通常是抑制其生长、缓解症状(痒痛)、改善外观,而不是完全“根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单一治疗或联合治疗:
- 皮质类固醇注射:这是最常用的一线治疗方法,将长效类固醇(如曲安奈德)直接注射到疤痕内,可以抑制炎症、减少胶原蛋白合成,使疤痕变软、变平、褪色,通常需要多次注射。
- 硅胶制品:使用硅胶贴片或硅胶凝胶,通过在疤痕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为疤痕创造一个湿润的愈合环境,从而抑制其增生,需要长时间坚持使用。
- 压力疗法:主要用于大面积的瘢痕疙瘩(如烧伤后),通过施加持续的压力来抑制疤痕增生。
- 激光治疗:如脉冲染料激光,可以改善疤痕的红色和瘙痒;点阵激光可以刺激胶原重塑,使疤痕变平、变软,通常需要多次治疗。
- 冷冻治疗:用液氮冷冻疤痕组织,使其坏死脱落,对较小的瘢痕疙瘩有一定效果。
- 手术切除:单独手术切除的复发率极高(可达50%-100%),因此手术通常不作为首选,如果必须手术,术后会立即配合放疗或皮质类固醇注射,以大大降低复发率。
- 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手术后,作为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杀灭活跃的成纤维细胞,防止复发,剂量需严格控制,以避免皮肤癌等远期风险。
- 其他药物:如5-氟尿嘧啶(5-FU)注射液,可与类固醇联合使用,增强疗效。
生活建议与预防
- 有瘢痕疙瘩体质的人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皮肤创伤,如纹身、打耳洞(尤其是耳垂部位)、美容手术等。
- 对于有疤痕疙瘩风险的人(如手术前),可以与医生沟通,提前进行预防性治疗,如在伤口愈合后立即使用硅胶制品或进行浅层放射治疗。
- 一旦受伤,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搔抓和感染,可以减少形成严重疤痕的风险。
- 如果已经形成,应尽早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整形外科或烧伤科就诊,由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瘢痕疙瘩是一种皮肤过度愈合的良性增生,具有遗传倾向和侵袭性,治疗难度大且易复发,了解其特点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