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性食物”是一个源于中医理论的概念,它指的是那些容易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尤其是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疮疡肿毒等)的食物,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这些食物很多属于高致敏性食物或刺激性食物。
如果你正在生病,特别是患有以下情况,医生或长辈通常会建议你忌口“发性食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痤疮(痘痘)、牛皮癣、皮炎等。
 - 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 外科疾病:如疮、疖、痈、手术后伤口等。
 - 急性炎症期:如咽喉肿痛、口腔溃疡、扁桃体发炎等。
 
主要的发性食物类别及具体例子
以下是公认的、最常见的发性食物,可以分为几大类:
海鲜水产类(发物之首)
这是最典型、最广为人知的发性食物,因为它们是高蛋白、异体蛋白,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 鱼类:带鱼、黄鱼、鲳鱼、鲢鱼、鲤鱼、草鱼等(尤其是无鳞鱼)。
 - 虾蟹类:虾、螃蟹、龙虾等。
 - 贝壳类:蛤蜊、扇贝、牡蛎、蚌类等。
 - 其他:鱿鱼、墨鱼、海参等。
 
禽畜肉类
这类食物,尤其是“发物”属性较强的动物部位,被认为会“助热动风”,加重炎症。
- 禽肉:鸡肉(尤其是公鸡、老母鸡)、鹅肉、鸽子肉。
 - 畜肉:羊肉(性温,热性体质不宜)、牛肉(尤其是黄牛肉)、狗肉。
 - 内脏:猪肝、鸡肝、腰子(肾脏)等内脏,胆固醇含量高,被认为“腥气”重,容易诱发旧疾。
 
蔬菜类
主要是“发风”或“发湿热”的蔬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竹笋:被认为易发疮、动风。
 - 芥菜:有“发疮动火”之说。
 - 韭菜:性温,多食易上火,可能加重皮肤病和炎症。
 - 香椿:有“动风”之说,多食可能诱发旧疾。
 - 蘑菇:部分人可能对蘑菇过敏,尤其是野生菌。
 
水果类
主要是热性或容易引起过敏的水果。
- 荔枝:性温,多吃易“上火”,可能诱发疮疡或加重炎症。
 - 龙眼(桂圆):同上,性温助热。
 - 芒果:是常见的过敏原,容易引起“芒果皮炎”。
 - 桃子:多吃易生热,可能加重便秘或疮疡。
 - 杏:有小毒,多食易生热,旧疾患者不宜多吃。
 
调味品及其他刺激性食物
这类食物直接刺激身体,加重炎症反应。
- 辛辣调料:辣椒、花椒、胡椒、生姜、大蒜、洋葱、芥末等。
 - 酒类:酒精会扩张血管,加重炎症和充血,是绝对的“发物”。
 - 浓茶、咖啡:含有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可能影响睡眠和神经,不利于恢复。
 - 豆制品:豆腐、豆浆等,少数人可能对其过敏,中医认为其“壅气”,可能加重腹胀。
 - 鸡蛋:尤其是蛋黄,被认为是“发物”,可能加重皮肤病和过敏,但现代医学认为,鸡蛋是优质蛋白,除非明确过敏,否则不必完全忌口。
 
现代医学如何看待“发性食物”?
现代医学中没有“发性食物”这个概念,但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其合理性:
- 过敏原:很多“发性食物”(如海鲜、芒果、坚果)都是常见的食物过敏原,过敏反应本身就是一种“炎症”,会表现为皮疹、瘙痒、红肿等,这与中医所说的“发”非常相似。
 - 组胺释放:一些食物(如海鲜、腌制食品、酒精)含有较高的组胺,或者能促进身体释放组胺,从而引发类似过敏的症状,如荨麻疹。
 - 刺激物:辛辣食物、酒精等会直接刺激胃肠道和黏膜,加重炎症部位的充血和水肿,延缓伤口愈合。
 - 高组胺食物:不新鲜的食物(如不新鲜的鱼、肉、奶酪)含有大量组胺,容易诱发不适。
 
重要提醒:辩证看待,因人而异
“发性食物”并非绝对的“黑名单”,它的核心是“辨证忌口”,即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具体病情来决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因人而异:别人吃了会“发”的东西,你可能吃了没事,关键在于你是否对其过敏或不耐受。
 - 因病而异:
- 风寒感冒:此时吃点姜汤(生姜是发物)可能有助于发汗解表。
 - 疮疡肿毒:此时必须严格忌口海鲜、牛羊肉、辛辣等,以免“火上浇油”。
 - 过敏性疾病:首要任务是避开过敏原。
 
 - 因时而异: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偶尔吃点“发物”通常问题不大,但在生病、康复期、手术后等身体虚弱或处于炎症状态时,就需要特别注意。
 
总结建议: 如果你正在经历皮肤病、过敏或急性炎症,最稳妥的做法是暂时避开上述常见的发性食物,特别是海鲜、辛辣和酒精,保持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有助于身体恢复,如果情况严重或持续,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