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了“热觉感受器” (TRP Channels)
我们皮肤神经末梢上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通道,叫做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尤其是TRPV1通道,这个通道通常被高温(约43°C以上)和酸性物质激活,一旦被激活,就会向大脑发送“热”和“痛”的信号。
很多精油中的活性成分恰好是这些通道的激动剂,它们能模拟高温或酸性物质的作用,直接“欺骗”大脑,让你产生灼热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具体作用机制和精油举例
根据精油成分的不同,发热的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刺激血液循环(最常见的原因)
很多温热性精油能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流动,当更多温暖的血液流向皮肤表面时,你会感觉到温暖或发热。
- 代表精油:生姜、黑胡椒、肉桂、丁香
- 关键成分:
- 姜辣素: 生姜中的主要成分,能刺激TRPV1通道,产生灼热感,并促进血液循环。
- 肉桂醛: 肉桂精油的核心成分,效果非常强烈,能强烈刺激TRPV1,带来明显的灼热感。
- 丁香酚: 丁香精油的主要成分,同样能刺激TRPV1通道,并具有局部麻醉和刺激血液循环的作用。
产生“凉后热”的复杂感觉(以薄荷为代表)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薄荷带来的感觉是先凉后热,这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感受器。
- 代表精油:薄荷
- 关键成分: 薄荷醇
- 作用机制:
- 第一步(凉感): 薄荷醇是TRPM8通道的强力激动剂,这个通道是人体的“冷觉感受器”,当它被激活时,即使皮肤温度没有变化,大脑也会接收到“冷”的信号。
- 第二步(热感): 当强烈的冷感刺激过后,身体为了对抗这种“虚假”的寒冷,会启动一个自我保护机制——局部血管扩张,试图为该区域“供暖”,这种由身体自身调节引起的血液流量增加,就会让你在凉感之后体验到一种温热感,薄荷醇在高浓度下也能微弱地激活TRPV1通道,直接带来热感。
直接的化学灼烧/刺激
某些精油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它们会轻微地损伤皮肤表层,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红、肿、热、痛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精油必须用基础油稀释后才能涂抹的原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代表精油:肉桂、丁香、百里香(尤其是酚类含量高的化学型)
- 关键成分:
- 肉桂醛: 不仅是TRPV1的激动剂,它本身也是一种强效的刺激物,高浓度接触皮肤会引起化学性灼伤。
- 丁香酚: 同样具有刺激性,高浓度使用会导致皮肤发红和灼热。
影响发热感强弱的几个因素
- 精油种类和浓度: 如上所述,肉桂、生姜等精油发热感强,而薰衣草、罗马洋甘菊等则很温和,浓度越高,刺激越强,发热感越明显。
- 基础油的稀释比例: 精油用基础油(如荷荷巴油、甜杏仁油)稀释后,浓度降低,发热感会大大减弱,也更安全。
- 个人皮肤敏感度: 不同人的皮肤敏感度不同,对同一种精油的反应也会有差异,皮肤薄、毛细血管丰富的人(如面部)感觉会更明显。
- 使用部位: 皮肤较薄、神经末梢密集的部位(如手心、脚底、面部)对精油的反应比皮肤较厚的部位(如手背、脚背)更强烈。
非常重要的安全警告
- 必须稀释! 绝大多数用于涂抹的精油都需要用基础油稀释,建议浓度为1%-3%(即10-30滴精油配100毫升基础油),肉桂、丁香等刺激性强的精油浓度应更低。
- 皮肤测试: 在大面积使用前,先在手腕内侧或耳后进行小范围的皮肤测试,观察15-20分钟,看是否有过敏或过度刺激的反应。
- 避开敏感部位: 避免在眼睛、黏膜、破损的皮肤以及娇嫩的皮肤(如婴幼儿)上使用。
- 注意光敏性: 某些精油(如柑橘类精油)有光敏性,使用后需避免阳光直射,否则可能导致皮肤色素沉着。
- 特殊人群慎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患有严重疾病或正在服药的人群,在使用精油前务必咨询医生或专业芳疗师。
精油发热的根本原因是其活性成分(如姜辣素、肉桂醛、薄荷醇等)刺激了皮肤上的TRP热觉或冷觉感受器,从而向大脑发送了“热”或“凉后热”的信号,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但也提醒我们必须安全、负责任地使用精油,通过稀释和皮肤测试来享受其益处,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和伤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