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增生,医学上通常称为增生性瘢痕,是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一种常见的、过度的修复反应,就是身体在“修复”伤口时“用力过猛”,导致疤痕组织长得超过了原始伤口的范围,并且质地、颜色都与正常皮肤有很大差异。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它的特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外观和触感(核心特征)
这是判断疤痕增生最直观的方式。
- 
凸起于皮肤表面: - 这是最显著的特征,疤痕组织会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形成一个坚实、增厚的肿块,你可以用手触摸到它,感觉像皮肤上长了一个硬结。
 
- 
颜色异常: - 初期:通常是鲜红色或深红色,非常醒目,这是因为新生疤痕内充满了毛细血管,血液供应非常丰富。
- 后期:随着时间推移,颜色会逐渐变暗,转为深褐色或紫红色,即使稳定后,也很难恢复到与周围皮肤完全一致的颜色,通常会偏深。
 
- 
表面形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表面可能光滑,也可能呈不规则形状,有时会伴有毛细血管扩张,能看到一些红色的小血管丝。
- 在关节活动部位,疤痕可能会因为牵拉而出现一些皱褶或凹陷。
 
- 
质地: - 触摸起来感觉坚硬、发紧,像皮革一样,这会导致疤痕区域缺乏弹性,活动时会有牵拉感。
 
- 
伴随症状: - 瘙痒:非常常见,尤其是在夜间或天气变化时,会感到剧烈的瘙痒感。
- 疼痛:部分患者会感到疼痛、灼痛或触痛,尤其是在疤痕处于活跃增生期时。
- 紧绷感:如果疤痕位于关节处,会影响关节活动,导致活动受限,感觉皮肤被紧紧地“绑住”了。
 
发生位置和常见原因
- 
好发部位: - 张力大的部位:如肩部、胸部、背部、下颌、关节(如膝盖、手肘)等,这些部位在活动时皮肤会受到持续的牵拉,容易刺激疤痕增生。
- 特定人群:瘢痕体质(医学上称为瘢痕疙瘩,比增生性瘢痕更严重)的人更容易发生,青少年、深色皮肤人群、有家族遗传史的人风险也更高。
 
- 
常见原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手术切口:如剖腹产、骨科手术、心脏手术等。
- 外伤:如深度烧伤、割伤、撕裂伤、抓伤等。
- 感染:伤口在愈合过程中如果发生感染,会大大增加疤痕增生的风险。
- 异物:伤口内有灰尘、玻璃渣等异物残留,也会刺激疤痕过度生长。
- 不恰当的伤口处理:如伤口对合不整齐、频繁牵拉伤口、过早拆线等。
 
发展过程(时间线)
疤痕增生通常有一个发展过程:
- 
增生期(活跃期): - 通常在伤口愈合后的1-3个月内开始出现。
- 疤痕迅速增厚、变硬,颜色变红、变深,瘙痒和疼痛感最为明显,这个阶段可能持续6个月到2年不等。
 
- 
稳定期(减退期): - 增生速度减慢,疤痕的厚度和硬度开始逐渐降低。
- 颜色从红色/深褐色慢慢变浅,趋向于暗褐色或淡白色。
- 瘙痒和疼痛感减轻,但紧绷感可能仍然存在。
- 这个阶段可能持续数年。
 
- 
成熟期(萎缩期): - 疤痕完全停止生长,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 厚度不再明显变化,但通常无法自行消退到与正常皮肤齐平,会留下一个永久性的、质地较硬的印记。
- 颜色会稳定下来,但与正常皮肤仍有差异。
 
增生性瘢痕 vs. 瘢痕疙瘩(重要区别)
很多人会将这两者混淆,但它们有本质区别:
| 特征 | 增生性瘢痕 | 瘢痕疙瘩 | 
|---|---|---|
| 生长范围 | 不超过原始伤口的边界。 | 超出原始伤口的边界,呈“蟹足”样浸润。 | 
| 生长趋势 | 到一定程度后会自行停止并逐渐稳定、消退。 | 会持续生长,没有自限性。 | 
| 复发率 | 手术切除后复发率较低。 | 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且可能比原来更大。 | 
| 遗传性 | 与遗传关系不大。 |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属于一种疾病。 | 
| 好发人群 | 任何人,在张力大的部位易发。 | 多见于深色人种、瘢痕体质者。 | 
疤痕增生是什么样的:
它是一个高出皮肤、质地坚硬、颜色偏红或偏暗、会痒会痛、并且生长范围限于伤口边缘的“过度修复”的疤痕。 它会给患者带来外观上的困扰和生理上的不适,尤其是在关节处时,还可能影响功能。
如果你怀疑自己的疤痕正在增生,建议及时咨询皮肤科或整形外科的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如使用硅酮制剂、压力疗法、激光、药物注射或手术等),以控制增生、缓解症状并改善外观。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