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脂肪粒(粟丘疹)?
想象一下我们皮肤的表皮细胞,它们会不断地新陈代谢,新的细胞从底层长出,旧的细胞则会自然脱落。脂肪粒的形成,就是这些本该脱落的“老旧角质细胞”没有正常脱落,而是被包裹在了皮肤的一层薄薄的角蛋白(Keratin)囊袋里,形成了白色或黄色的小颗粒。
它就像皮肤里的一颗微小的“小珍珠”,不疼不痒,通常直径只有1-2毫米,摸起来硬硬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会长脂肪粒?(主要原因)
脂肪粒的成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原发性和继发性。
A. 原发性粟丘疹(天生的)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没有明确的病因,它可能和个人的皮肤特质有关,比如某些人的皮肤细胞更新代谢本身就比较慢,导致角质更容易被包裹,这种类型的脂肪粒通常没有前兆,就自己长出来了。
B. 继发性粟丘疹(后天形成的)
这是由一些外部刺激或皮肤损伤引起的,是我们可以重点去避免的,主要原因包括:
-
过度护肤和不当护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频繁去角质:使用磨砂膏、酸类产品(如果酸、水杨酸)过于频繁,会破坏皮肤屏障,导致皮肤产生应激反应,反而让角质细胞异常增生并包裹起来。
- 使用过于厚重、油腻的护肤品:特别是眼霜和面霜,如果质地过于滋润且不易吸收,就容易堵塞毛孔和毛囊,为角质细胞的堆积创造了“温床”,眼周皮肤特别薄,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 滥用高浓度护肤品:突然使用高浓度的维A醇、维C等刺激性强的产品,也可能导致皮肤不耐受,引发脂肪粒。
-
皮肤损伤
- 搔抓、挤压:用手去挤痘痘、闭口或粉刺,或者皮肤过敏时搔抓,都可能对皮肤造成物理性损伤,使得角质碎片掉入皮肤深层,形成继发性脂肪粒。
- 激光、焕肤等医美治疗后:皮肤在接受激光、果酸换肤等治疗后,需要一个修复过程,如果护理不当,也可能引发脂肪粒。
-
皮肤屏障受损 当皮肤屏障功能下降时,皮肤锁水能力变差,会变得干燥、敏感,为了自我保护,皮肤可能会加速角质化,但这个过程如果紊乱,就容易形成脂肪粒。
-
遗传因素 和原发性粟丘疹类似,有些人天生就更容易长脂肪粒,这和遗传体质有关。
常见误区澄清
-
误区1:脂肪粒是“脂肪”或“粉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澄清:不是,它只是被包裹的角质,与皮脂分泌过多无关,控油对于去除脂肪粒基本无效。
-
误区2:用手挤或用针挑就能去除。
- 澄清:绝对不要自己动手!脂肪粒没有毛孔开口,用手挤不仅挤不出来,还会损伤皮肤,导致发炎、感染、留疤,甚至可能让情况变得更糟,专业的针清操作也必须在消毒无菌的环境下由专业人士进行。
如何处理和预防脂肪粒?
处理方法
-
耐心等待(最推荐)
- 原发性脂肪粒有“生命周期”,通常几个月后会自行脱落消失,这是最安全、无创的方法,如果它不碍事,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
寻求专业帮助(最有效)
- 如果脂肪粒让你很困扰,最有效的方法是去看皮肤科医生。
- 针清/挑除:医生会用专业的消毒过的针头,在无菌操作下,挑开脂肪粒表面的皮肤,将其完整挤出,这个过程很快,且恢复期短,几乎不留疤,这是处理脂肪粒的“黄金标准”。
-
使用外用药物(辅助作用)
- 医生可能会开口服或外用的维A酸类药物(如阿达帕林凝胶、维A酸乳膏),这类药物可以加速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帮助脂肪粒自然脱落,但它们有一定刺激性,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从低频率开始建立耐受。
预防方法
预防胜于治疗,尤其对于继发性脂肪粒,完全可以避免。
-
精简护肤,温和护肤
- 避免过度去角质:每周1-2次温和去角质即可,避免使用大颗粒的磨砂膏。
- 选择清爽、易吸收的护肤品:特别是眼周,选择质地水润、分子量小的眼霜,涂抹时用无名指轻轻点拍,直至完全吸收。
- 建立耐受:使用高活性成分(如A醇、VC)时,务必从低浓度、低频率开始,给皮肤适应的时间。
-
做好日常防晒
紫外线会损伤皮肤屏障,加速皮肤老化,影响正常代谢,每天涂抹足量的防晒霜是保护皮肤、预防多种皮肤问题(包括脂肪粒)的基础。
-
不要搔抓或挤压
保持手部卫生,不要用手触摸脸部,长了痘痘或粉刺,请咨询医生,不要自行处理。
-
加强皮肤屏障修复
- 如果皮肤屏障已经受损(如泛红、刺痛、脱屑),应暂停使用功能性产品,专注于使用含有神经酰胺、角鲨烷、维生素B5(泛醇)等成分的修复类产品,帮助皮肤恢复健康。
- 本质:脂肪粒是包裹在角蛋白囊袋里的“废旧角质”。
- 原因:分先天和后天,后天主因是过度护肤、皮肤损伤和屏障受损。
- 处理:首选是耐心等待或寻求医生专业挑除,切勿自己动手。
- 预防:核心是温和、精简护肤,做好防晒,避免刺激皮肤。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脂肪粒问题!

暂无评论,2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