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是一种肾脏炎症性疾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免疫、感染、遗传、代谢等多种途径,根据病因不同,肾炎可分为原发性肾炎(如肾小球肾炎本身为独立疾病)和继发性肾炎(由其他系统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累及肾脏所致),以下从常见病因、发病机制及高危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肾炎的诱因。
感染相关肾炎
感染是肾炎最常见的诱因之一,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通过直接损伤肾脏或诱发免疫反应导致炎症。

-
细菌感染
- 链球菌感染:如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或皮肤感染(如脓疱疮),后1-3周可能诱发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以儿童多见,其机制为链球菌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
- 其他细菌:如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败血症、心内膜炎或泌尿系感染,细菌毒素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沉积于肾脏,导致肾小球或肾小管间质损伤。
-
病毒感染
- 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可引起病毒相关性肾炎,如膜性肾病、IgA肾病等,病毒抗原直接沉积或诱发免疫异常参与发病。
- 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流感病毒、新冠病毒(SARS-CoV-2)等,可通过直接感染肾细胞或触发免疫应答导致急性肾损伤或慢性肾炎。
-
寄生虫感染
如疟疾、血吸虫病、弓形虫等感染,寄生虫抗原或虫卵沉积于肾脏,可引起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多见于流行疫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免疫介导的肾炎
免疫紊乱是肾炎的核心发病机制,包括自身免疫、免疫复合物沉积等。
-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与遗传或不明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异常相关,如IgA肾病(与黏膜免疫异常有关,IgA1沉积于肾小球)、膜性肾病(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介导)、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足细胞损伤)等,自身抗体或免疫复合物直接攻击肾小球组织。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SLE是最常见的继发性肾炎病因之一,患者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激活补体和炎症细胞,导致狼疮性肾炎(LN),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等。
-
血管炎相关肾炎
如ANCA相关性血管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抗肾小球基底膜病(Goodpasture综合征)等,自身抗体直接攻击血管内皮或肾小球基底膜,引起坏死性新月体肾炎,进展迅速,肾功能恶化快。
代谢与全身性疾病
-
糖尿病肾病
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小球高滤过、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扩张,晚期形成结节性肾小球硬化(Kimmelstiel-Wilson结节),是慢性肾衰竭的常见原因。
-
高血压肾病
持续高血压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缺血性损伤,肾小球纤维化,表现为夜尿增多、微量白蛋白尿,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肾病。
-
高尿酸血症/痛风
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间质或肾小管,引起尿酸性肾病,或形成尿路结石梗阻导致肾损伤,长期可发展为慢性间质性肾炎。
-
肥胖相关肾病
肥症通过胰岛素抵抗、瘦素异常、肾小球高滤过等机制,引起肥胖相关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样病变)。
药物与毒物损伤
-
药物性肾损伤
- 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直接损伤肾小管;青霉素类、磺胺类可能引起过敏间质性肾炎。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长期滥用(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可引起肾缺血性急性损伤或慢性间质肾炎。
- 其他: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广防己)、化疗药物(如顺铂)、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均有肾毒性。
-
重金属与毒物
铅、汞、镉等重金属沉积于肾小管,引起中毒性肾病;有机溶剂、农药等也可直接损伤肾小管或诱发免疫反应。
遗传与先天因素
-
遗传性肾炎
- 如Alport综合征(COL4A5基因突变,导致基底膜Ⅳ型胶原异常),特征性血尿、感音神经性耳聋、眼异常,呈X连锁显性遗传。
- 薄基底膜肾病(TBMN):COL4A3/COL4A4基因突变,以持续性镜下血尿为表现,预后较好。
-
先天性异常
如先天性多囊肾(PKD基因突变,肾小管囊性扩张)、膀胱输尿管反流等,长期可导致反复感染和肾实质损伤。
其他因素
-
肿瘤相关肾炎
如多发性骨髓瘤(轻链沉积病)、淋巴瘤等,肿瘤细胞分泌异常免疫球蛋白或直接浸润肾脏,引起肾淀粉样变性或管型肾病。
-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
如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微血管血栓形成导致肾小球缺血性损伤。
高危因素 | 具体情况 |
---|---|
感染史 | 链球菌感染、肝炎病毒、HIV等 |
自身免疫疾病 | SLE、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等 |
代谢性疾病 | 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肥胖 |
药物滥用 | 长期使用NSAIDs、抗生素、含马兜铃酸中药 |
遗传背景 | 家族性肾炎病史(如Alport综合征、多囊肾) |
环境与职业暴露 | 重金属接触、有机溶剂、农药等 |
相关问答FAQs
Q1:肾炎一定会发展为肾衰竭吗?
A:不一定,肾炎的预后取决于病因、病理类型、是否及时治疗及管理,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多数可完全治愈;部分IgA肾病、膜性肾病通过规范治疗可长期稳定;但狼疮性肾炎、快速进展性肾炎若延误治疗,可能短期内进展至肾衰竭,早期干预(如控制血压、减少尿蛋白、免疫抑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Q2:肾炎早期有哪些信号容易被忽视?
A:肾炎早期症状隐匿,易被忽视的信号包括:① 泡沫尿(尿液表面细密泡沫,久不消散,提示蛋白尿);② 血尿(肉眼血尿呈洗肉水色,镜下血尿需尿常规发现);③ 水肿(晨起眼睑、下肢水肿,按压凹陷);④ 高血压(不明原因血压升高,尤其年轻人);⑤ 尿量改变(夜尿增多、尿量减少),若出现上述情况,需及时检查尿常规、肾功能及肾脏超声,早发现早治疗。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