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将为您详细梳理脸上的主要穴位,并按区域和功能进行分类,方便您理解和记忆。
核心概要:脸部穴位分布规律
脸部穴位主要分布在十四条正经中的六条阳经上,因为面部属阳,它们大致遵循以下规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以线带面”:主要经络在面部都有清晰的走行线路,这些线就是穴位的分布带。
- “分区对应”:不同区域的面部穴位,与身体内部的不同器官和功能相对应。
按面部区域划分的主要穴位
我们可以将脸部分为额头、眼睛、鼻子、嘴巴、脸颊和下巴几个区域来看。
额头区域
-
印堂穴 (Yìn Táng) - GV26 (督脉)
-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 功效:宁心安神,清头明目,通鼻窍,是治疗头痛、头晕、鼻炎、失眠、眼睛疲劳的要穴。
- 简易取穴:用中指指腹按在两眉之间,感到有一个轻微的凹陷处就是。
-
阳白穴 (Yáng Bái) - GB14 (足少阳胆经)
- 位置: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约一横指)。
- 功效:清头明目,祛风通络,常用于治疗眼疾、面瘫、头痛。
- 简易取穴:从瞳孔正上方,眉毛往上约一指宽处。
眼睛区域
-
攒竹穴 (Cuán Zhú) - BL2 (足太阳膀胱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位置: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 功效:清肝明目,通络止痛,是治疗各种眼病(如近视、眼干、迎风流泪)和头痛的常用穴。
- 简易取穴:用拇指指腹按在眉头最内侧的凹陷处。
-
丝竹空穴 (Sī Zhú Kōng) - TE23 (手少阳三焦经)
- 位置:眉梢凹陷处。
- 功效:明目,安神,止痛,常用于治疗偏头痛、目赤肿痛、眼睑跳动。
- 简易取穴:眉毛末端,眉梢的凹陷处。
-
四白穴 (Sì Bái) - ST2 (足阳明胃经)
- 位置:目正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 功效:祛风明目,通经活络,是缓解眼部疲劳、改善视力、治疗面瘫的重要穴位。
- 简易取穴:从瞳孔垂直向下,在眼眶下缘可以摸到一个小孔,按下去有酸胀感。
-
睛明穴 (Jīng Míng) - BL1 (足太阳膀胱经)
- 位置: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 功效:明目,祛风清热,是治疗眼病的第一大要穴,对近视、散光、夜盲等有很好的效果。
- 简易取穴:内眼角(靠近鼻子的眼角)上方一点点,轻轻按一下就能找到。
鼻子区域
-
迎香穴 (Yíng Xiāng) - LI20 (手阳明大肠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 功效:通鼻窍,散风邪,清气滞,是治疗所有鼻部问题的“特效穴”,如鼻炎、鼻塞、流涕、过敏性鼻炎。
- 简易取穴:用手指按压鼻翼两侧,鼻翼与法令纹(鼻唇沟)相交的凹陷处。
-
素髎穴 (Sù Liáo) - GV25 (督脉)
- 位置:鼻尖的正中央。
- 功效:清热开窍,回阳救逆,常用于治疗鼻塞、鼻出血、休克、昏迷等急症。
嘴巴及下巴区域
-
地仓穴 (Dì Cāng) - ST4 (足阳明胃经)
- 位置:口角旁约0.4寸(半横指),上直对瞳孔。
- 功效:祛风,通络,止痛,是治疗面瘫、口眼歪斜、流口水的关键穴位。
- 简易取穴:平视前方,从瞳孔垂直向下,与口角水平线的交点附近。
-
承浆穴 (Chéng Jiāng) - CV24 (任脉)
- 位置: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 功效:祛风,通络,生津,常用于治疗口眼歪斜、齿龈肿痛、流口水。
- 简易取穴:下巴正中央,下唇下方,下巴与嘴唇连接的凹陷处。
面颊及下颌区域
-
颊车穴 (Jiá Chē) - ST6 (足阳明胃经)
-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 功效:祛风通络,止痛,是治疗牙痛、面瘫、腮腺炎、咬肌紧张的常用穴。
- 简易取穴:咬紧牙关,摸耳垂下方到下巴角之间的肌肉,最鼓胀的地方就是。
-
下关穴 (Xià Guān) - ST7 (足阳明胃经)
- 位置: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之间,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 功效:疏风清热,通关利窍,主要用于治疗牙痛、面瘫、耳鸣、下颌关节炎。
- 简易取穴:耳朵前方,颧骨弓下缘,有一个凹陷,张嘴时会感觉凹陷变深。
-
听宫穴 (Tīng Gōng) - SI19 (手太阳小肠经)
- 位置: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时呈凹陷处。
- 功效:聪耳开窍,是治疗耳鸣、耳聋、中耳炎的特效穴。
- 简易取穴:把耳朵向前折,耳屏(耳朵入口的小肉球)与下颌关节之间的凹陷处。
按经络划分的主要穴位
了解经络分布能让你对穴位有更系统的认识。
| 经络名称 | 主要面部穴位(从上到下) | 主要功效 |
|---|---|---|
| 督脉 (Du Mai) | 印堂、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 统一身之阳气,总督诸经,主治神志、头面、腰背疾病。 |
| 任脉 (Ren Mai) | 承浆 | 总任一身之阴脉,调节阴气。 |
| 足阳明胃经 |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 | 走行范围最广,主“血”和“气”,主治胃肠、头面、五官疾病。 |
| 足少阳胆经 | 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 | 行于头侧部,主“决断”,主治头侧痛、眼耳口鼻疾病。 |
| 手太阳小肠经 | 听宫、颧髎、听会、睛明 | 主“液”,与小腹相通,主治耳、目、咽喉疾病。 |
| 手阳明大肠经 | 迎香、禾髎、巨髎、地仓 | 主“津”,与肺和大肠相通,主治头面、五官疾病。 |
重要提醒
- 专业操作:以上穴位描述仅供学习和参考,针灸、放血等治疗操作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师进行,自行操作有风险。
- 保健按摩:日常保健按摩是安全的,按摩时建议使用指腹,力度以感觉轻微酸、麻、胀为宜,避免用力过猛损伤皮肤。
- 禁忌:面部皮肤娇嫩,有皮肤炎症、破损、严重痤疮或过敏的部位,应避免按摩和刺激。
-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面部结构略有不同,穴位定位可能存在细微差别,如果不确定,最好咨询中医师。
希望这份详细的梳理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脸上的穴位!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