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寒:是根源,指脾胃阳气不足,导致胃的功能虚寒,就像一个“火炉”火力不够,食物和寒气在胃里停留,运化不动。
- 胃酸:是结果,因为胃里太寒,食物不能被正常消化,停滞在胃中,时间长了就会“发酵”,产生异常的酸腐之气,这就像冬天把食物放在一个不暖和的屋子里,它也会变酸。
治疗的核心不是单纯抑制胃酸,而是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从根本上改善胃的虚寒状态。
核心治疗原则:温胃散寒,而非单纯抑酸
错误的做法:直接吃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等强效抑酸药,这些药虽然能快速缓解烧心反酸,但它们会进一步损伤脾胃的阳气,对于胃寒体质来说,治标不治本,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胃寒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成药选择(推荐)
中成药的选择非常讲究,需要根据您的具体症状来判断哪种“证型”更突出。
以“胃寒”为主,胃酸是次要的
主要症状:胃部怕冷、遇冷或吃生冷食物后疼痛加重、胃部隐隐作痛、腹胀、食欲不振、手脚冰凉、大便稀溏。
推荐中成药:
-
附子理中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功效:温中健脾,这是治疗脾胃虚寒的“王牌”药物,温阳散寒的力量很强。
- 适用人群:脾胃虚寒严重,表现为胃部冷痛、手脚冰凉、大便稀溏、精神不振的人。
- 注意:药性偏热,内有实热或阴虚火旺(如口干舌燥、五心烦热)者禁用。
-
香砂养胃丸/颗粒:
- 功效:温中和胃,比附子理中丸温和一些,兼顾了理气和养胃。
- 适用人群:胃寒伴有轻微的胃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非常适合日常调理。
- 注意:孕妇慎用。
-
小建中颗粒:
- 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不仅能温胃,还能补充脾胃的津液,对胃脘部痉挛性疼痛、空腹痛(饿了就疼)效果较好。
- 适用人群:胃寒胃痛,同时感觉胃里空虚、心慌、手脚心发热(是一种阴阳两虚的表现)。
“胃寒”和“胃酸”并重,或“胃酸”症状更明显
主要症状:除了胃部怕冷、疼痛,还经常有反酸、烧心、口中反酸水、打嗝有酸腐味。
推荐中成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良附丸:
- 功效:温胃理气,专门针对寒凝气滞导致的胃痛、胃胀、反酸。
- 适用人群:突受寒邪(如吃了冰饮、吹了冷风)后,胃部突然疼痛、反酸、胀气,起效较快。
- 注意:主要用于急性发作,不适合长期调理。
-
左金丸:
- 功效:清肝泻火,降逆止呕,这是一个“清火”的药,但它清的是“肝火”,而不是胃火,中医认为“肝气犯胃”,肝火太旺会横逆犯胃,导致胃酸过多,虽然您是胃寒,但如果同时有情绪急躁、两胁胀痛、口苦等肝火旺的症状,左金丸可以清肝火来帮助降胃酸。
- 适用人群:胃寒+肝火旺的复杂情况,即“寒包火”或“上热下寒”的表现。
- 注意:药性偏寒,纯胃寒者不宜单独、长期服用,常与温胃药(如香砂养胃丸)合用,即“左金丸+香砂养胃丸”的经典组合。
西药选择(谨慎使用,仅作为临时缓解)
如果胃酸症状非常严重,难以忍受,可以临时使用西药来快速缓解,但必须同时配合温胃的调理。
-
抗酸药:如铝碳酸镁片(达喜)、氢氧化铝凝胶。
- 作用:直接中和胃酸,快速缓解烧心、反酸。
- 优点: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不影响胃酸的正常生理功能,相对安全。
- 用法:在胃痛、反酸时嚼服。
-
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
- 作用: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比抗酸药持久。
- 注意:仍有一定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不宜长期依赖,可作为临时应急使用。
非药物调理(比吃药更重要)
对于胃寒体质,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治愈的根本。
-
饮食调理(重中之重):
- 多吃温性食物:生姜、胡椒、肉桂、羊肉、猪肚、南瓜、山药、红枣、桂圆。
- 推荐食疗方:
- 生姜红糖水:驱寒暖胃,适合受凉后饮用。
- 胡椒猪肚汤:温中散寒,健脾养胃。
- 桂花茶或红茶:温胃,但避免浓茶和绿茶(性凉)。
- 绝对禁忌:
- 忌生冷:冰饮、冰水果、生鱼片、沙拉等。
- 忌寒凉:西瓜、苦瓜、梨、螃蟹等寒性食物要少吃或不吃。
- 忌油腻辛辣:油腻、油炸、辣椒、大蒜等会加重脾胃负担,虽然辣椒性热,但过量会刺激胃黏膜。
-
生活习惯:
- 腹部保暖:天冷时穿暖和,晚上睡觉盖好被子,防止腹部受凉。
- 规律作息: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尤其不要吃夜宵。
- 心情舒畅:压力大、情绪不畅会加重肝气犯胃,使胃酸和胃痛更严重。
- 适当运动: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温暖脾胃。
总结与建议
- 自我判断:首先明确自己是“胃寒为主”还是“胃酸更突出”。
- 首选中成药:
- 纯胃寒、怕冷:首选 香砂养胃丸 或 附子理中丸。
- 胃寒+反酸+胀气:可考虑 良附丸,或 左金丸+香砂养胃丸 联合使用。
- 严格忌口:停止一切生冷寒凉食物,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咨询专业人士: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自己无法准确判断,强烈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为您制定最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效果最好且最安全。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到您!祝您早日康复!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