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观察得很仔细,明星普遍偏瘦,甚至“以瘦为美”,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行业规则、审美趋势、技术手段和公众压力四个主要方面来理解。
行业规则与职业要求
这是最核心、最直接的原因,在演艺圈,身材和外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镜头的“放大效应”:相机,尤其是高清镜头,有“显胖”的效果,日常生活中看起来匀称的身材,在镜头里可能会显得臃肿,为了在屏幕上呈现出理想的视觉效果,演员必须比普通人瘦得多,这被称为“上镜胖三分”。
- 角色的多样性需求:演员需要塑造各种角色,无论是古代的弱不禁风的小姐,还是现代的干练白领,身材是快速建立角色形象的重要工具,保持一个相对“标准”的瘦身材,意味着能驾驭更多类型的角色,增加自己的戏路和商业价值。
- 商业代言的硬性标准:时尚、美妆、奢侈品等行业,其目标客户群体通常是追求“精致感”和“高级感”的消费者,品牌方倾向于选择身材纤细的明星,因为他们能更好地展示服装的垂坠感、配饰的轻盈感和产品的整体美感,一个过胖的模特很难撑起一件高级定制礼服。
- 竞争的“内卷”:演艺圈竞争异常激烈,当一位明星通过瘦身获得了成功和关注后,其他人会纷纷效仿,形成一种“不瘦无立足之地”的恶性竞争,身材管理成为了明星的“基本功”,甚至是“KPI”。
审美趋势与社会文化
审美潮流是塑造明星身材的“无形之手”。
- “白幼瘦”的审美风潮:很长一段时间里,东亚社会,尤其是中国,流行“白幼瘦”(White, Young, Skinny)的审美标准。“瘦”被等同于“年轻”、“自律”、“高级”和“美”,这种审美通过媒体、广告和社交媒体被不断放大和强化,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 从“丰腴美”到“纤瘦美”的转变:回顾历史,唐朝以“丰腴”为美,而如今主流审美则截然相反,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现代社会更推崇“控制感”和“骨感美”,认为瘦代表着对自我欲望的控制和强大的意志力。
- 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Instagram、小红书、微博等平台是明星展示形象的主要窗口,经过精心挑选的角度、滤镜和P图技术,呈现出的都是最瘦、最美的状态,这种“完美”形象会引发粉丝的模仿,形成一种审美趋同的压力,反过来又要求明星维持这种“完美”身材。
技术手段与专业团队
明星的瘦并非完全依靠“饿”,背后有强大的专业支持。
- 顶级的造型团队:明星的团队里通常有专业的造型师、摄影师和后期师,他们通过服装剪裁(如高腰线、A字裙)、拍摄角度(如九宫格、俯拍)、光影运用(如侧光显瘦)等技巧,在视觉上达到“显瘦”的效果。
- 后期修图:这是公开的秘密,无论是杂志大片、红毯照还是社交媒体照片,几乎都经过了后期处理,可以轻易地“瘦身”、“拉腿”、“磨皮”,让明星看起来更完美无瑕,观众看到的很多“完美身材”,其实是数字技术的产物。
- 专业的营养师和健身教练:为了健康地瘦身和保持身材,许多明星会聘请专业的营养师和健身教练,制定科学的饮食和运动计划,而不是盲目节食,这确保了他们在极端压力下,依然能维持相对健康的状态。
公众压力与心理因素
明星也是人,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外部和内部压力。
- 粉丝的期待与“饭圈文化”:粉丝对偶像的期待非常高,身材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饭圈”文化中,粉丝会自发地监督偶像的体重,并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讨论和评价,这种巨大的舆论压力,迫使明星不敢有丝毫松懈。
- 个人心理与身材焦虑:长期处于被审视、被评判的环境中,明星很容易产生身材焦虑,为了获得外界的认可和安全感,他们可能会过度关注体重,甚至患上进食障碍(如厌食症、暴食症),瘦,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明星都很瘦,是一个由行业规则(镜头效应、角色需求、商业标准)、社会审美(白幼瘦潮流、社交媒体影响)、技术手段(造型、拍摄、修图)和心理压力(粉丝期待、个人焦虑)共同塑造的复杂现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以瘦为美”的趋势并非完全健康,也给明星本人和普通大众带来了不必要的身材焦虑,近年来,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也开始有更多元化的身材(如健康有力量感的“微胖”身材)开始受到欢迎和认可,这或许是一个更健康、更包容的方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