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困惑的问题!“吃得少也胖”或者“喝水都长胖”的感觉,确实让很多人感到沮丧,这背后通常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生理、生活习惯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吃得少”可能是一个假象,或者你的身体进入了一种“节能模式”,下面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可能的原因:

核心原因:能量收支的“陷阱”
我们通常认为“吃得多 = 胖,吃得少 = 瘦”,但这过于简化了身体的复杂性,真正决定体重的是“能量收支”,即 摄入能量 vs. 消耗能量。
你可能真的没有“吃得少”——低估了摄入量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我们对自己的食量感知常常是不准确的。
- 隐形热量:你以为自己只吃了一顿正餐,但可能忽略了:
- 烹饪油:炒菜、拌沙拉的酱料、喝的汤里,脂肪含量惊人。
- 零食和含糖饮料:一杯奶茶、几块饼干、一包薯片,热量可能相当于半顿正餐。
- 调味品:番茄酱、沙拉酱、花生酱等,都是高热量的“热量炸弹”。
- “健康食品”的陷阱:牛油果、坚果、全麦面包、酸奶等虽然是健康食品,但同样热量不低,一把坚果的热量可能就超过一碗米饭,如果不控制分量,一样会热量超标。
- 无意识的进食:边看电视、边工作边吃,大脑无法及时接收到“饱”的信号,导致在不知不觉中吃下远超身体所需的食物。
你的“消耗”可能比想象中要低——身体进入了“节能模式”
如果你真的长期吃得很少,身体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
- 基础代谢率(BMR)降低:BMR是指你躺着不动时身体维持生命所需消耗的最低能量,当你摄入的热量远低于身体所需时,身体会认为“饥荒”来了,为了生存,它会主动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能量消耗,这就好比手机为了省电而自动调暗屏幕、降低性能。
- 肌肉流失:极低的热量摄入,尤其是缺乏蛋白质时,身体不仅会分解脂肪,还会分解宝贵的肌肉来供能,肌肉是身体的“发动机”,肌肉量减少,基础代谢率会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 非运动性活动产热(NEAT)降低:除了刻意运动,我们日常的走路、坐姿、小动作等也会消耗大量热量,当你感到饥饿和疲劳时,会不自觉地减少这些活动,比如选择坐着而不是站着,走楼梯而不是乘电梯,从而减少了能量消耗。
结果就是:你的身体变得像一辆小排量汽车,加一点点油(吃一点点)就能跑,但跑起来也慢,稍微多加一点油(多吃一点)就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了。

其他关键影响因素
除了核心的能量收支,还有几个“幕后推手”:
激素失衡
激素是调节食欲和脂肪储存的“总指挥”。
- 胰岛素:主要功能是降低血糖,促进脂肪合成和储存,长期高碳水饮食、胰岛素抵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会导致身体更容易将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 皮质醇(压力荷尔蒙):长期压力、睡眠不足会导致皮质醇水平过高,高皮质醇会:
- 增加食欲,尤其渴望高热量、高糖分的“安慰性食物”。
- 促进腹部脂肪的堆积(内脏脂肪)。
- 可能导致肌肉分解,进一步降低代谢。
-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甲状腺激素负责调节新陈代谢,如果甲状腺功能不足,整个身体的代谢速度都会变慢,导致即使吃得少也容易发胖,并伴有疲劳、怕冷、情绪低落等症状。
- 性激素:对于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雄激素水平升高,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肥胖,对于男性,睾酮水平下降也可能影响肌肉量和代谢。
睡眠不足
睡眠被严重低估了对体重的影响。
- 扰乱饥饿素和瘦素:睡眠不足会使“饥饿素”(Ghrelin,让你感到饥饿)水平上升,而“瘦素”(Leptin,让你感到饱腹)水平下降,结果就是你更容易感到饿,且饱腹感下降,想吃更多东西。
- 影响胰岛素敏感性:长期缺觉会降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储存脂肪的风险。
肠道菌群
我们的肠道里居住着数万亿的微生物,它们不仅帮助我们消化食物,还会影响我们从食物中吸收热量的效率,以及调节我们的新陈代谢和脂肪储存,某些类型的肠道菌群可能更倾向于从食物中“榨取”更多能量并储存为脂肪。

水分和营养不均衡
- 饮水不足:身体有时会把“渴”的信号误解为“饿”的信号,喝水不足可能导致新陈代谢率下降。
- 营养不良:吃得少不等于吃得健康,如果饮食中缺乏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身体虽然能量不足,但依然缺乏必要的“建筑材料”,可能导致代谢紊乱和持续的饥饿感。
如何打破“吃得少也胖”的困局?
-
停止节食,学会“吃对”:
- 保证蛋白质摄入:蛋白质能提供强烈的饱腹感,帮助维持肌肉量,确保每餐都有优质蛋白,如鸡胸肉、鱼、虾、鸡蛋、豆制品。
- 多吃膳食纤维:蔬菜、全谷物、豆类富含纤维,能增加饱腹感,稳定血糖。
- 选择优质脂肪:牛油果、坚果、橄榄油等对身体有益,但要控制分量。
-
关注食物质量,而非仅仅是数量:
用天然、未加工的食物替代高糖、高油的深加工食品,一份苹果和一份苹果派,热量和饱腹感天差地别。
-
力量训练,提升代谢:
这是提高基础代谢率最有效的方法,通过举铁、自重训练等方式增加肌肉量,让身体变成“燃脂机器”,肌肉越多,即使在休息时消耗的热量也越多。
-
保证充足睡眠和减压:
争取每晚有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通过冥想、瑜伽、运动等方式管理压力,降低皮质醇水平。
-
多喝水:
每天保证1.5-2升水的摄入,可以提高新陈代谢,并帮助区分“渴”和“饿”。
-
耐心,并寻求专业帮助:
- 身体的改变需要时间,尤其是在经历了长期节食后,不要急于求成。
- 如果怀疑有激素或甲状腺问题,务必咨询医生,进行相关检查。
- 如果感到困惑,可以咨询注册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计划。
总结一下:“吃得少也胖”是一个信号,告诉你身体的能量调节系统可能出现了问题,它不是你的错,而是身体在用一种笨拙的方式保护你,关键在于停止与身体对抗,理解它,然后用正确的方法(吃好、练对、睡够)来修复它,让身体重新成为一个高效的能量代谢机器。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