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口臭” (Halitosis)
口臭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分为口源性和非口源性两大类。
西医角度
-
口源性原因(占80%-90%):这是最常见的原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口腔卫生不佳:食物残渣在口腔内(牙缝、舌苔)被细菌分解,产生硫化物等异味气体。
- 口腔疾病:如牙龈炎、牙周炎、龋齿(蛀牙)、口腔黏膜炎等。
- 唾液分泌减少:晨起时唾液分泌少,容易导致口臭;或因服用某些药物、患有干燥综合征等。
- 舌苔过厚:舌背上堆积的细菌和脱落细胞是口臭的重要来源。
-
非口源性原因:
- 消化系统问题:如胃炎、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便秘等,导致胃气上逆或食物在肠道内异常发酵。
- 呼吸系统问题: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
- 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烂苹果味)、肝肾功能衰竭等。
西医/现代医学建议的药物/方法
-
针对口腔问题:
- 药物:使用含氯己定、西吡氯铵等成分的漱口水(注意:氯己定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牙齿染色,需遵医嘱),可使用含有抗菌成分的牙膏。
- 方法:最重要且最根本的方法是保持口腔卫生!
- 正确刷牙:每天至少两次,每次不少于两分钟,使用巴氏刷牙法。
- 使用牙线:每天至少一次,彻底清洁牙缝。
- 清洁舌苔:使用刮舌器或牙刷轻轻刮除舌苔。
- 定期洗牙:每6-12个月一次,清除牙结石和牙菌斑。
-
针对消化系统问题:
- 药物:如果是胃酸过多引起的反流,可服用奥美拉唑等抑酸药(需医生指导),如果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四联根除治疗(抗生素+抑酸药)。
- 方法:调整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吃辛辣油腻食物,少食多餐。
第二部分:湿气重” (Dampness in TCM)
“湿气重”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湿邪停滞,通常分为内湿和外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医角度
- 外湿: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淋雨、涉水等。
- 内湿:主要与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有关。
- 饮食不节:贪食生冷、油腻、甜腻食物,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水湿内停。
- 缺乏运动:身体气机不畅,湿邪难以运化排出。
- 思虑过度:“思则气结”,影响脾胃运化。
湿气重的典型症状:
- 身体困重,四肢乏力,头重如裹。
- 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口中黏腻不清爽。
- 大便黏腻,不成形,粘在马桶上不易冲掉。
- 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
- 皮肤油腻、长湿疹、女性白带增多等。
中医建议的药物/方法
中医治疗湿气重,核心是“健脾祛湿”,具体用药需要根据体质(寒湿、湿热)来定,切勿自行套方。
-
中成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 寒湿证(怕冷、舌苔白腻、大便溏薄):
- 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适用于脾胃虚寒。
- 藿香正气水/丸: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尤其适用于外感寒湿、内伤湿滞。
- 湿热证(口苦、舌苔黄腻、大便黏滞、易长痘):
- 二妙丸:清热燥湿,适用于下肢湿疮、带下等。
- 龙胆泻肝丸: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 甘露消毒丹:芳香化湿,清热解毒,治疗湿温时疫、湿热并重。
- 健脾祛湿通用方:
- 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是健脾祛湿的基础方,适用于脾虚湿盛。
- 寒湿证(怕冷、舌苔白腻、大便溏薄):
-
食疗方(非常安全有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赤小豆: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 薏米(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注意: 薏米性微寒,可以炒一下使用,或加入一些温性食材(如生姜、红枣)来平衡。
-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可以煮水喝或煲汤。
- 冬瓜皮:利水消肿,清热解暑。
- 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
- 推荐食谱:赤小豆薏米汤(炒过的薏米+赤小豆+少量芡实)。
-
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少吃或不吃生冷、油腻、甜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 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瑜伽、八段锦等,通过出汗来祛湿。
- 环境:避免久居潮湿之地,下雨天减少外出,洗头后及时吹干。
- 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思虑过度。
总结与核心建议
-
区分主次,先治标:
- 如果口臭问题非常突出,建议先去看口腔科或消化内科,排除口腔疾病和消化道器质性病变,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 如果身体困重、舌苔厚腻等湿气症状很明显,可以寻求中医师的帮助,进行体质辨识,进行针对性调理。
-
不推荐自行用药:
- 中药讲究“辨证论治”,同样是湿气重,寒湿和湿热的用药天差地别,用错反而会加重病情。
- 西药的抑酸药、抗生素等都有副作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生活调理是根本:
- 无论中医西医,都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清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保持口腔卫生,是解决口臭和湿气重问题的基石。
最后再次强调: 最稳妥的做法是先咨询医生,明确诊断,再根据医嘱进行用药和调理,祝您早日康复!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