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非疾病因素(最常见)
这类原因通常与生活习惯、饮食和外部环境有关,调整后一般可以改善。
饮食习惯
- 高胡萝卜素食物摄入过多: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短期内大量摄入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橙子、橘子、芒果、菠菜、红薯等,会导致血液中的胡萝卜素水平升高,沉积在皮肤角质层和皮下脂肪中,使皮肤,特别是手掌、脚掌和面部皮肤变黄,这被称为“胡萝卜素血症”,本身对健康无害,减少摄入后肤色会逐渐恢复正常。
- 长期饮酒: 酒精需要通过肝脏代谢,长期饮酒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其功能,酒精代谢产物也会对皮肤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皮肤暗沉、发黄。
- 饮水不足: 身体缺水时,皮肤细胞会缺水,新陈代谢变慢,毒素和废物难以排出,导致皮肤看起来干燥、暗沉、发黄。
- 高糖高脂饮食: 长期摄入过多的糖和油脂,可能导致体内“糖化反应”加剧,使皮肤失去弹性、暗沉发黄。
生活习惯
- 熬夜与睡眠不足: 睡眠是身体自我修复的最佳时间,长期熬夜会导致内分泌失调,肝脏无法在夜间有效排毒,使得毒素积累在体内,反映在脸上就是肤色暗沉、发黄、黑眼圈加重。
- 吸烟: 吸烟会产生大量自由基,破坏皮肤的胶原蛋白,导致皮肤老化、暗沉、发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也会影响血液循环和皮肤健康。
- 防晒不足: 紫外线是皮肤老化的“头号杀手”,长期不防晒或防晒不到位,会导致皮肤受到光老化损伤,肤色变深、发黄、出现色斑。
皮肤护理不当
- 过度清洁: 使用清洁力过强的产品或过度洗脸,会破坏皮肤屏障,导致皮肤敏感、干燥,反而更容易出现肤色不均和暗沉。
- 不注重保湿: 皮肤缺水时,角质层会变得粗糙,光线反射不均,看起来就会发黄、无光泽。
- 卸妆不彻底: 彩妆和防晒霜残留会堵塞毛孔,影响皮肤正常呼吸和新陈代谢,导致肤色暗沉。
病理性因素(需引起重视)
如果排除了上述生活习惯问题,脸上发黄持续存在或加重,则可能与某些疾病有关,需要及时就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肝脏功能异常(最需警惕)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当肝功能受损时,无法正常代谢胆红素,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黄疸”(Jaundice),胆红素是一种黄色色素,会沉积在皮肤和黏膜上,使皮肤、眼白(巩膜)明显变黄。
- 常见疾病: 病毒性肝炎(如甲肝、乙肝)、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胆道梗阻(如胆结石、胆囊炎)等。
- 伴随症状: 除了脸色发黄,通常还伴有眼白发黄、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皮肤瘙痒、食欲不振、乏力、右上腹不适等。
贫血
特别是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负责携带氧气,当血红蛋白不足时,皮肤和黏膜会因为缺氧而显得苍白、没有血色,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表现为一种蜡黄或萎黄的状态。
- 伴随症状: 头晕、乏力、心慌、注意力不集中、指甲苍白、匙状甲等。
消化系统问题
脾胃功能失调,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如果脾胃虚弱,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气血生化不足,无法濡养面部肌肤,也会导致面色萎黄。
- 伴随症状: 食欲不振、饭后腹胀、大便溏稀或便秘、身体消瘦等。
内分泌失调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的患者,由于新陈代谢减慢,皮肤可能会变得干燥、粗糙、苍白或蜡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伴随症状: 怕冷、乏力、体重增加、情绪低落、皮肤干燥等。
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导致皮肤发黄,例如一些抗疟药、呋喃类药物等。
如何判断和应对?
-
自我排查:
- 回顾生活习惯: 最近是否吃了太多胡萝卜、橘子?是否经常熬夜、喝酒、吸烟?防晒做得够不够?
- 观察伴随症状: 除了脸黄,有没有眼白发黄、尿色变深、疲劳、头晕、消化不良等其他不适?
-
调整生活方式(针对非疾病因素):
- 均衡饮食: 减少高胡萝卜素食物和糖分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的蔬果(如西兰花、番茄、蓝莓),帮助皮肤提亮。
- 充足饮水: 每天保证1.5-2升水的摄入。
- 规律作息: 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 严格防晒: 无论晴天阴天,每天都要涂抹防晒霜。
- 温和护肤: 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做好保湿和抗氧化(如使用含维生素C、烟酰胺等成分的精华)。
- 戒烟限酒: 这对全身健康和皮肤状态都有巨大益处。
-
及时就医(针对病理性因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务必尽快去看医生:
- 脸色、眼白明显发黄。
- 尿液颜色很深,像浓茶一样。
- 伴有不明原因的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
- 就诊科室: 可以先挂消化内科或肝病科,进行肝功能检查(如抽血查胆红素、转氨酶等),如果怀疑贫血,可以挂血液科或全科,如果怀疑是内分泌问题,可以挂内分泌科。
-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务必尽快去看医生:
脸上发黄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不良生活习惯的“警报”,通过调整即可改善,但如果伴有其他身体不适,特别是眼白和尿液发黄,这很可能是肝脏等器官发出的“求救信号”,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