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来月经期间,身体会因为失血、激素水平波动出现疲劳、腹痛、情绪不稳等不适,此时选择合适的饮品不仅能补充流失的营养和水分,还能缓解不适、调理身体,建议以“温热、滋补、舒缓”为原则,避免寒凉、刺激饮品,以下从不同功效角度推荐适合经期的饮品,并附上饮用注意事项。
温热暖身:驱寒暖宫,缓解痛经
经期受凉或宫寒的女生容易出现小腹冷痛、经血暗沉有血块,温热饮品能促进血液循环,温暖子宫,缓解痉挛。

红糖姜茶
红糖含铁量丰富(每100克约4.2毫克),能快速补充经期流失的铁元素,预防贫血;生姜中的姜辣素具有温经散寒、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搭配红糖可缓解宫寒痛经,饮用时可将生姜切片煮10分钟,再加入红糖搅拌,趁热饮用(避免空腹,以免刺激胃黏膜)。
桂圆红枣茶
桂圆性温,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两者搭配适合气血不足、经期头晕乏力的女生,桂圆干5颗、红枣3-5颗(去核)煮15分钟,可加少量枸杞增强滋补效果,但桂圆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或易上火者需少喝。
玫瑰花茶
玫瑰花性温,能疏肝解郁、活血调经,适合经期情绪低落、乳房胀痛的女生,取干燥玫瑰花3-5朵,用80℃温水冲泡,可加少量蜂蜜调味(经期建议喝温蜂蜜水,避免凉性),玫瑰花茶活血作用温和,不会导致经量过多,日常饮用也可调理气血。
热牛奶
牛奶富含钙、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钙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情绪波动(研究表明,每日摄入1000毫克钙可缓解经前期综合征),温牛奶还能安神助眠,选择低脂牛奶避免脂肪摄入过多,乳糖不耐受者可改用舒化奶或豆浆。

滋补气血:补充营养,改善虚弱
经期失血易导致气血两虚,出现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疲劳乏力,需通过饮品补充铁、蛋白质等营养。
黑糖桂圆枸杞茶
黑糖比红糖含更多矿物质(如铁、钙),桂圆补气血,枸杞滋补肝肾,三者搭配适合气血两虚、经期后期的女生,黑糖10克、桂圆5颗、枸杞10克煮15分钟,桂圆不宜过量,以免上火。
五红汤
“五红”指红豆、红皮花生、红枣、枸杞、红糖,经典补气血方剂,红豆和红皮花生富含铁和蛋白质,红枣补中益气,枸杞养血,红糖活血,将红豆、花生提前浸泡2小时,与红枣、枸杞同煮40分钟,加红糖调味,适合经期后调养,贫血者可每周饮用2-3次。
山药红枣豆浆
山药健脾益气,红枣补气血,豆浆富含植物蛋白和雌激素,适合脾胃虚弱、经后疲劳的女生,将山药去皮切丁,与红枣、黄豆同煮打成豆浆,可加少量冰糖,避免空腹饮用,易腹胀者少放黄豆。

舒缓不适:缓解腹胀、情绪问题
部分女生经期会出现腹胀、便秘、情绪烦躁,可选择理气、安神的饮品帮助缓解。
山楂陈皮茶
山楂能消食化积、活血化瘀,陈皮理气健脾,适合经期腹胀、食欲不振的女生,干山楂5片、陈皮3克煮10分钟,可加少量红糖,胃酸过多者不加糖,避免空腹饮用。
益母草茶
益母草是妇科经典药材,能活血调经、利尿消肿,适合经血不畅、经血有血块的女生,取益母草10克(干品)煮15分钟,加少量红糖调味,但益母草活血作用较强,经量过多者慎用,需在医生指导下饮用。
紫米红枣茶
紫米富含花青素和铁,红枣补气血,两者煮水能健脾补血、缓解疲劳,紫米30克(提前浸泡1小时)、红枣5颗煮30分钟,取水饮用,紫米可一同食用,增加饱腹感。
饮品选择小贴士
- 温度适宜:避免冷饮、冰水,以免刺激子宫收缩导致痛经或加重经血量。
- 适量饮用:即使是温补饮品(如红糖姜茶),过量也可能导致上火或胃部不适,每日1-2杯为宜。
- 避免刺激:少喝咖啡、浓茶(含咖啡因和鞣酸),会加剧情绪波动,影响铁的吸收;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禁止饮用。
经期推荐饮品一览表
饮品名称 | 核心成分 | 主要功效 | 饮用建议 |
---|---|---|---|
红糖姜茶 | 红糖、生姜 | 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缓解痛经 | 经期1-3天饮用,每日1杯,避免空腹 |
桂圆红枣茶 | 桂圆、红枣、枸杞 | 补气养血,改善头晕乏力 | 经期中后期饮用,易上火者少放桂圆 |
玫瑰花茶 | 干燥玫瑰花 | 疏肝解郁,缓解情绪低落 | 日常可饮,经期温饮,避免过量 |
五红汤 | 红豆、花生、红枣、枸杞 | 滋补气血,适合贫血调养 | 经期后饮用,每周2-3次 |
山楂陈皮茶 | 山楂、陈皮 | 消食化积,缓解腹胀 | 经期中饮用,胃酸过多者不加糖 |
相关问答FAQs
Q1:经期可以喝冰饮吗?为什么?
A:不建议喝冰饮,经期女性盆腔处于充血状态,喝冰饮或吃生冷食物会刺激子宫和盆腔血管收缩,导致经血排出不畅,加重痛经、经血暗沉,还可能引起肠胃不适(如腹泻、腹痛),即使是夏天,也选择常温或温热饮品更健康。
Q2:红糖水真的能缓解痛经吗?所有人都适合喝吗?
A:红糖水对部分痛经有效,但并非“万能药”,红糖中的铁元素能补充经期失血,生姜(若添加)的姜辣素能促进血液循环,适合宫寒、血瘀型痛经(表现为小腹冷痛、经血有血块),但对于热性体质(易上火、口干舌燥)或经量过多的女生,过量饮用红糖水可能加重上火或导致经量过多,需根据体质选择,若痛经严重(需止痛药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