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络”?
在中医理论中,“络”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相对应。“经”指主干,如十二经脉;“络”则指分支,如十五络脉、浮络、孙络等,络脉的主要功能是沟通表里、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起到辅助经脉、调节全身的作用。
络脉分布广泛,遍布全身,尤其在体表、脏腑之间、组织间隙中分布密集,络脉在病理变化中也常表现出“瘀滞”“阻塞”“不通则痛”等特点,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五行学说的基本框架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将宇宙万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属性,并依据它们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五行与人体脏腑、组织、情志、季节、方位等均有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五行 | 脏 | 腑 | 五官 | 形体 | 情志 | 季节 | 方位 |
---|---|---|---|---|---|---|---|
木 | 肝 | 胆 | 目 | 筋 | 怒 | 春 | 东 |
火 | 心 | 小肠 | 舌 | 脉 | 喜 | 夏 | 南 |
土 | 脾 | 胃 | 口 | 肉 | 思 | 长夏 | 中 |
金 | 肺 | 大肠 | 鼻 | 皮毛 | 悲 | 秋 | 西 |
水 | 肾 | 膀胱 | 耳 | 骨 | 恐 | 冬 | 北 |
络的五行归属分析
“络”作为经络系统的一部分,其五行属性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应结合其功能、分布及与脏腑的关系来综合判断,以下是几种主流观点及其分析:
从功能与分布看:络属“土”
络脉遍布全身,具有“承载”“输布”“联络”的作用,与“土”的“承载万物”“生化万物”特性相似,土主运化,络脉主气血运行与输布,二者在功能上具有一致性,络脉多分布于肌肉、腠理之间,而“脾主肌肉”,脾属土,因此络脉与土行关系密切。
从病理表现看:络属“金”或“水”
-
金:络脉在病理状态下易出现“燥”“涩”“不通”等表现,如络脉瘀滞、疼痛,与“金”的“肃降”“收敛”特性相关,肺属金,主气、司呼吸,与全身气机调节密切相关,而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因此部分理论认为络脉与金行相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水:络脉中运行的是气血,而“水主运行”“肾主水”,水行与流动、输布相关,部分医家认为络脉的“流动”特性与水行相似,因此将其归为水。
从脏腑关系看:络与“肝木”相关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络脉的通畅与否与气机运行密切相关,若肝气郁结,易导致络脉阻滞,出现疼痛、瘀滞等症状,部分理论认为络脉与木行相关。
络五行归属的综合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络脉的五行归属并非单一,而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在中医理论中,更常见的是将络脉的功能与“土”行相对应,因其承载、输布、联络的特性与土的“生化”“承载”功能最为接近,但在病理状态下,络脉的表现又可能与金、水、木等行相关,具体需结合临床辨证。
络脉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络脉理论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在以下方面:

-
诊断:通过观察络脉的形态、颜色、分布等,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与部位,如络脉青紫多为寒凝血瘀,络脉红赤多为热证。
-
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疗法常通过刺激络脉来调节气血,治疗疾病,如刺络放血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
用药:部分中药具有“通络”作用,如川芎、丹参、红花等,用于治疗络脉瘀滞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状。
相关问答FAQs
Q1:络脉和经脉有什么区别?
A1: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通道,如十二经脉,负责气血的主要运行;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如十五络脉、浮络、孙络等,负责沟通表里、联络脏腑肢节,起到辅助经脉的作用,经脉较深,络脉较浅;经脉粗大,络脉细小。
Q2:络脉瘀滞会有哪些症状?如何调理?
A2:络脉瘀滞常表现为局部疼痛、麻木、肿胀、青紫等症状,常见于外伤、寒凝、气滞等病理状态,调理方法包括针灸、推拿、刺络放血等物理疗法,以及服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中药,如川芎、丹参、红花等,应注意保暖,避免寒邪侵袭,保持情绪舒畅,避免气机郁滞。
络字五行属性终于搞懂了!原来属火不是属木,涨知识了,以后取名用字心里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