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头发的健康与肾精、肝血、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因此调理头发问题常从补肾填精、养血生发、健脾祛湿等方面入手,以下从中药功效、适用人群及使用注意等角度,详细介绍对头发有益的中药,并结合表格总结关键信息,方便参考。
补肾填精类中药
肾藏精,其华在发,肾精充足则头发乌黑浓密,若肾精亏虚,易出现脱发、白发、干枯等问题,常用补肾中药包括: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何首乌:生何首乌解毒截疟,制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是乌发防脱的代表性药物,现代研究发现其含蒽醌类成分,能促进毛囊黑色素生成,但需注意炮制方法及肝功能监测,避免长期过量使用。
-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适合因肝肾阴虚引起的头发早白、易脱落,可直接嚼服或泡茶,每日10-15克即可。
- 菟丝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对肾虚型脱发有改善作用,常与何首乌、枸杞配伍使用。
养血生发类中药
肝主藏血,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头发失养,表现为细软、易断、脱落,养血中药以调补肝血为主:
-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其挥发油和多糖成分能扩张头皮毛细血管,改善毛囊供血,适合血虚兼有血瘀(如头皮暗沉、脱发处皮肤紧绷)的人群,常用量6-12克,可煲汤或泡水。
-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与当归搭配可增强补血效果,尤其适合情绪压力大导致肝血不足的脱发者。
-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对血虚、肾精亏虚引起的须发早白效果显著,但脾胃虚弱者需搭配砂仁、陈皮等健脾药,避免滋腻碍胃。
健脾祛湿类中药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虚湿盛,气血无法上荣于发,易出现头发油腻、头屑多、脱发等问题,常用健脾祛湿药有:
-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其多糖成分能调节头皮油脂分泌,适合脂溢性脱发患者,可研末外用或内服,每日10-15克。
-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改善脾虚导致的头发稀疏、面色萎黄,常与茯苓、党参同用。
- 薏苡仁:清热利湿,对于湿热型脱发(头发油腻、瘙痒明显)有辅助作用,可煮粥或代茶饮。
其他辅助中药
- 侧柏叶:凉血止血,生发乌发,外用可促进头皮血液循环,内服适合血热型脱发(如头皮潮红、脱发快),可鲜品捣汁涂擦或干品煎水洗头。
- 桑葚:滋阴补血,生津润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直接食用或泡酒可改善头发干枯,适合阴虚血燥者。
常用护发中药功效与适用人群表
中药名称 | 主要功效 | 适用人群 | 使用注意 |
---|---|---|---|
制何首乌 | 补肝肾,益精血 | 肾精亏虚型脱发、白发 | 避免生用,定期监测肝功能 |
当归 | 补血活血 | 血虚或血瘀型脱发 | 湿盛中满、大便溏泄者慎用 |
枸杞子 | 滋补肝肾 | 肝阴虚引起的早白、脱发 | 外邪实热者忌服 |
茯苓 | 健脾祛湿 | 脂溢性脱发、头发油腻 | 虚寒精滑者慎服 |
侧柏叶 | 凉血生发 | 血热型脱发、头皮瘙痒 | 外用避免接触眼睛 |
熟地黄 | 滋阴补血 | 血虚肾精不足的须发早白 | 脾胃虚弱者需配伍健脾药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脱发时可以自行服用何首乌吗?
解答:不建议自行服用,何首乌需经过炮制(制何首乌)才能降低毒性,且生品可能导致肝损伤,脱发原因复杂(如肾虚、血虚、湿热等),需中医辨证后用药,避免盲目进补加重病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配伍其他药物,如与当归、枸杞同用以增强疗效。
问题2:中药调理头发需要多久见效?
解答:见效时间因人而异,通常需3-6个月,头发生长周期较长(生长期约2-6年),中药调理需从根本改善体质,如肾虚者需填补肾精,血虚者需养血生血,轻度脱发或油腻问题可能在1-2个月看到改善(如头屑减少、油腻减轻),但乌发、生发需持续调理,同时需配合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避免熬夜和过度焦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