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皮肤干燥、剧烈瘙痒、皮疹多对称分布,常伴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通常始发于婴幼儿期,部分患者可迁延至成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免疫、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及环境因素等多重交互作用,目前尚无法根治,需通过长期综合管理控制症状。
病因与发病机制
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是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方面,患者常存在 filaggrin(FLG)基因突变,该基因编码的丝聚蛋白是表皮角质层的重要结构蛋白,其突变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外界刺激物、过敏原易于侵入,引发免疫反应,免疫紊乱是核心环节,Th2细胞免疫异常活化,释放白细胞介素(IL-4、IL-13、IL-31等)和免疫球蛋白E(IgE),导致皮肤炎症、瘙痒及高敏反应,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使经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干燥,进一步削弱对外界刺激的防御能力,形成“屏障损伤-免疫激活-炎症反应”的恶性循环,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如干燥、寒冷)、过敏原(尘螨、花粉、食物等)、微生物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纯疱疹病毒等)、精神压力、洗涤剂刺激等,均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临床表现与分型
根据年龄和临床表现,异位性皮炎通常分为三期,但部分患者可无明确分期界限或重叠出现。
-
婴儿期(0-2岁):多在出生后2-3个月发病,以面部和头皮红斑、丘疹、渗出为主要表现,常呈“脂溢性皮炎样”分布,严重时可累及躯干和四肢屈侧,患儿因剧烈瘙痒搔抓可出现皮肤增厚、渗液、结痂,继发感染后可形成脓疱,此期病情易反复,多数在2岁内逐渐缓解,但部分可进展至儿童期。
-
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延续而来,或在此阶段首次发病,皮疹多位于四肢伸侧、肘窝、腘窝等部位,表现为干燥、粗糙的斑片或苔藓样变(即慢性搔抓导致的皮肤增厚、纹理加深),亦可伴有丘疹、结节,瘙痒剧烈,尤其在夜间加重,影响睡眠,部分患者可出现白色皮肤划痕症、眶下褶痕(“ Dennie-Morgan纹”)、唇炎、手部湿疹等特征性表现。
-
青少年及成人期(12岁及以上):皮疹常局限于四肢屈侧、颈部、眼睑等部位,表现为慢性湿疹样改变,皮肤干燥、肥厚,色素沉着或减退,瘙痒持续存在,部分患者可伴有手部皮炎、汗疱疹等,少数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如细菌感染(脓疱疮、蜂窝织炎)、病毒感染(疱疹样湿疹,Kaposi水痘样疹)、眼部病变(过敏性结膜炎、角膜炎)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诊断标准
异位性皮炎的诊断目前广泛采用Williams标准(1994年),需满足必备条件及至少3项次要条件:
- 必备条件:皮肤瘙痒史;典型形态和分布的皮疹(婴儿期面颊部及肢体伸侧,儿童及成人期屈侧)。
- 次要条件: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哮喘、过敏性鼻炎);屈侧受累史;皮肤干燥;起病年龄(<5岁);皮肤划痕症;乳头湿疹;唇炎/眶周炎;白色皮肤划痕症;毛周角化症。
需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银屑病等),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如总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过敏原检测等)综合判断。
治疗与管理
异位性皮炎的治疗以“修复屏障、抗炎、止痒、预防复发”为核心原则,需根据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方案。
-
基础治疗:皮肤护理是基石,应坚持每日外用保湿剂(含神经酰胺、甘油等成分),洗澡水温不宜过高(32-37℃),时间<10分钟,避免使用碱性肥皂,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环境刺激(如尘螨、花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外用药物治疗:
- 糖皮质激素:一线抗炎药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强弱效制剂(如弱效的氢化可的松乳膏、中强效的糠酸莫米松乳膏),短期使用,注意皮肤萎缩、毛细扩张等副作用。
-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适用于面颈部、皮肤褶皱等敏感部位,长期使用安全性较高,可作为维持治疗。
- 外用PDE-4抑制剂:如克立硼罗软膏,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发挥抗炎作用,适用于2岁以上患者。
-
系统治疗:
- 抗组胺药:如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可缓解瘙痒,改善睡眠。
-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甲氨蝶呤,适用于中重度患者,需监测肝肾功能、血压等。
- 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抗IL-4/IL-13单抗),适用于传统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成人患者,可快速改善症状,安全性较好。
- JAK抑制剂:如阿布西替尼、乌帕替尼,小分子靶向药物,通过阻断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炎症,适用于成人难治性患者。
-
光疗:窄谱UVB(NB-UVB)适用于12岁以上中重度患者,可抑制免疫反应,缓解瘙痒,但需长期治疗,注意皮肤癌风险。
预后与预防
异位性皮炎的病程因人而异,约50%的婴儿期患者可在青春期前缓解,但部分患者可持续至成年或复发,长期反复搔抓可导致色素沉着、瘢痕形成,严重影响心理健康,预防方面,提倡母乳喂养(尤其有家族史者),婴幼儿期避免过早接触潜在过敏原(如尘螨、花生等),加强皮肤护理,保持适宜环境湿度(50%-60%),避免过度洗涤和精神紧张。
相关问答FAQs
Q1: 异位性皮炎会遗传吗?如何降低孩子患病风险?
A1: 异位性皮炎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若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患病风险约为30%-50%;若父母双方均患病,风险可高达70%-80%,降低风险的方法包括:提倡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母亲孕期避免吸烟及接触过敏原;婴幼儿期避免过早添加辅食(尤其是易致敏食物如花生、鸡蛋等),保持皮肤湿润,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洗护用品,居住环境定期清洁以减少尘螨,避免过度消毒(可能破坏正常菌群)。
Q2: 异位性皮炎患者日常饮食需要注意什么?需要“忌口”吗?
A2: 异位性皮炎患者无需盲目“忌口”,除非明确某种食物与病情发作相关(如通过食物日记或过敏原检测证实),常见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的食物包括牛奶、鸡蛋、花生、大豆、小麦、海鲜等,尤其婴幼儿期需警惕,建议饮食多样化,保证营养均衡,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等,有助于改善皮肤屏障功能,若怀疑食物过敏,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回避试验或激发试验,避免自行限制饮食导致营养不良。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