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公安局通过“平安锡市”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街道社区公告栏等渠道同步发布《关于集中采集男性居民血样录入本地DNA数据库的通告》,宣布自9月5日起对全市18.33万名户籍男性开展“全覆盖、零遗漏”血样采集,引发全国范围持续热议,通告全文不足千字,却罕见地使用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重大风险防范”“精准落实”等高度政治化表述,并首次把DNA信息与身份证、护照办理直接挂钩,被外界视为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治理的一次“升级换代”。
根据官方流程,采集以户籍地派出所为单元,居民需携带身份证或户口本现场登记、拍照、捺印指纹后抽取2毫升静脉血,全程不超过5分钟;血样当场贴附二维码,经二次加密后由特警车辆押送至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刑侦总队DNA中心”,48小时内完成纯化、扩增、电泳,最终生成28位Y-STR单倍型数据入库,警方强调“自愿”原则,但多份社区内部通知显示,个别街道将采集进度与“惠民一卡通”年审、老年人公交卡充值、草原生态奖补资金发放挂钩,引发“软强制”质疑,9月23日,自治区公安厅紧急下发补充通知,严禁任何捆绑行为,要求对外统一口径为“公益项目,鼓励参与”。

技术层面,锡林浩特市选用的是国产最新一代“Microreader™ Y Prime Plus”试剂盒,可同时检测38个Y-STR基因座和3个Y-InDel位点,父系识别概率达99.9997%,高于公安部《DNA数据库建设规范》要求的最低24个基因座标准,实验室配备20台华大智造MGISEQ-2000测序仪,单机单次可上机1536份样本,理论上10天即可完成全市男性检测,数据库架构采用“1+N”模式:1个总库设在厅刑侦总队,N个分库盟市支队共享,支持跨省“一键比对”,系统后台与公安部“全国Y库”实时对接,一旦现场检材与库内任何单倍型差异小于两步突变,即可自动预警并推送属地侦查员。
对于为何“只采男性”,警方在答问材料中给出三条理由:一是男性Y染色体呈父系遗传,同宗同源者序列一致,可通过“家族排查”缩小侦查范围,降低取证成本;二是近五年锡林浩特市八类暴力案件嫌疑人中男性占96.3%,性侵害案件男性占比100%,数据指向明确;三是男性人口流动性大,边境牧区、矿山、风电场外来务工人员几乎全为男性,优先采集可最大限度覆盖高风险人群,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张毅认为,从刑事政策角度看,Y-STR库是“性价比最高”的选项,但应同步建立女性常染色体库作为平衡,否则容易形成制度性性别歧视。
民族因素成为另一焦点,锡林浩特市蒙古族人口占28.4%,城区北部苏木部分嘎查蒙古族比例超过80,9月24日,当地一位蒙古族律师向自治区民委提交信息公开申请,要求披露项目伦理审查意见、遗传资源出境审批情况以及样本最终保存年限,他在申请书中写道:“1950年代至1980年代,牧区曾被纳入‘民族识别’‘特殊人群遗传调查’,样本流向至今成谜,族群记忆尚未抚平。”自治区卫健委9月25日书面答复称,本次采集“纯粹用于公安侦查与民政救助”,不涉及任何商业或科研用途,样本及数据保存期限为“案件侦查终结或人员死亡后30年”,到期统一高温焚毁,原始电子数据物理删除。
舆论发酵后,微博话题“#内蒙古男性DNA采集”阅读量三天突破3.8亿,讨论帖文22万条,支持者认为,高原地广人稀,冬季雪灾、春秋沙尘暴导致人员走失频发,2019年曾出现“一家三口草原迷路,搜救三天仅找回遗体”的悲剧,DNA库可显著提升身份确认效率;反对者则担忧“基因信息一旦泄露,保险、就业、婚姻都可能遭遇基因歧视”,并举例2014年某境外期刊曾发表中国内地人群Y-STR频率数据,导致部分单倍型被商业公司用于“祖源分析”,引发伦理争议。

面对质疑,锡林浩特市公安局于9月27日组织“警营开放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牧民代表共60人参观实验室,现场演示显示,样本管外码仅含出生年份、民族、乡镇三项非敏感信息,与姓名、身份证号完全脱钩;检索权限实行“双钥匙”制度,任何一次比对需经支队、总队两名负责人同时插入USB-Key方可启动;系统后台审计日志不可删改,已接入公安部“金盾”内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工作人员还透露,2026年起将启动女性自愿常染色体库建设,届时可实现“父母双亲”双线比对,进一步降低冤假错案概率。
法律层面,目前国家层面尚无专门规范Y-STR数据库的行政法规,仅有2018年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DNA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作为内部指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锴指出,Y-STR虽不涉及编码区功能基因,但仍属“可识别个人生物特征信息”,应受《个人信息保护法》约束,履行“告知—同意”“最小必要”“限期保存”义务;若与证件办理挂钩,则构成行政强制,须由法律或行政法规授权,部门规章不得设定,他建议自治区人大尽快启动“公共安全DNA条例”立法,对样本采集、入库、查询、销毁、异议处理作出全流程规定,并赋予当事人“查询权、更正权、删除权”,以平衡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
据警方内部通报,截至10月6日17时,锡林浩特市已采集男性血样15.7万份,完成率85.6%,预计10月20日全部结束,系统已上传数据13.4万条,与全国Y库比对产生高似然结果217条,协助破获历年命案2起、强奸积案5起、拐卖儿童案1起,找回失踪被拐人员3名,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长郑光照在10月8日全区视频调度会上表示,将在总结锡市经验基础上,2026年把Y-STR数据库建设推广至呼伦贝尔、巴彦淖尔、阿拉善三个边境盟市,形成“草原—森林—戈壁”一体化防控带,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提供科技支撑。
对普通市民而言,DNA库带来的安全感与隐私焦虑并存,牧民巴雅尔图说:“儿子在呼和浩特上大学,听说DNA能防拐卖,我第一个去采了血;但我也希望政府把数据看好,别让保险公司哪天告诉我‘你爷爷的基因有高血压,保费翻倍’。”城市白领李骁则担心“技术滥用”:“今天说办案,明天会不会变成职场背调?基因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安全,更是不被基因定义的自由。”

锡林浩特市的这场“男性血样集中采集”,或许只是中国构建全球最大Y-STR数据库的一块拼图,却率先把公共安全、民族关系、技术伦理、法律空白等多重议题推到聚光灯下,如何在“天网”与“人权”之间找到那条细线,考验的不仅是警方的技术能力,更是立法者的智慧与社会整体的文明水位。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