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可用于减肥的西药主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大类,其作用机制多为抑制食欲、减少脂肪吸收、增加能量消耗或调节代谢,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尤其处方药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和禁忌症,以下从作用机制、代表药物、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说明。
食欲抑制剂类药物
这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增加饱腹感或减少饥饿感,从而降低食物摄入。

- 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注射剂)、利拉鲁肽(注射剂),原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因能显著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近年来被批准用于肥胖或超重合并体重相关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常见副作用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需从小剂量起始。
-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芬氟拉明(已因心脏瓣膜损伤风险退市)、右芬氟拉明(限制使用),此类药物通过增加中枢5-羟色胺水平抑制食欲,但因心血管风险较大,目前临床应用已大幅减少。
脂肪酶抑制剂
奥利司他(非处方药):通过抑制胃肠道脂肪酶活性,减少约30%膳食脂肪的吸收,以原型随粪便排出,适用于BMI≥24或BMI≥24合并危险因素的超重/肥胖患者,常见副作用为油性便、腹泻、腹胀等胃肠道反应,长期需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
中枢神经兴奋剂
芬特明/托吡酯复方制剂(处方药):芬特明为食欲抑制剂,托吡酯可增强饱腹感,适用于BMI≥30或BMI≥27合并至少一项体重相关疾病的成人,禁用于心血管疾病、甲亢患者,可能引起失眠、口干、心悸等副作用,需避免长期使用。
新型代谢调节药物
替尔泊肽(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注射剂):2025年获FDA批准用于肥胖治疗,通过同时激活GIP和GLP-1受体,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临床试验显示平均减重效果可达15%-20%,常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需警惕胰腺炎风险。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严格评估适应症:仅适用于BMI≥28(中国标准)或BMI≥24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非肥胖人群不建议使用。
- 禁忌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青少年、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 联合生活方式干预:药物需配合饮食控制(低热量饮食)和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否则效果有限且易反弹。
- 监测不良反应:使用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尤其是中枢兴奋剂和GLP-1类药物。
常见减肥西药对比表
药物类别 | 代表药物 | 作用机制 | 适用人群 | 主要副作用 | 禁忌症 |
---|---|---|---|---|---|
GLP-1受体激动剂 | 司美格鲁肽 | 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 | BMI≥30或≥27合并代谢疾病 | 恶心、呕吐、胰腺炎风险 | 甲状腺髓样癌病史、个人/家族史 |
脂肪酶抑制剂 | 奥利司他 | 抑制脂肪吸收 | BMI≥24或≥24合并危险因素 | 油性便、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 慢性吸收不良综合征 |
中枢食欲抑制剂 | 芬特明/托吡酯 | 增加饱腹感,减少饥饿感 | BMI≥30或≥27合并代谢疾病 | 失眠、心悸、认知功能障碍 | 心血管疾病、青光眼 |
双受体激动剂 | 替尔泊肽 | 激活GIP/GLP-1,调节代谢 | BMI≥30或≥27合并代谢疾病 | 胃肠道反应、急性肾损伤风险 |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
相关问答FAQs
Q1:减肥西药会反弹吗?如何避免?
A1:停药后若未维持健康生活方式,体重可能反弹,避免反弹的关键在于:药物减重后逐步过渡至饮食和运动长期管理,控制每日热量摄入(女性1200-1500kcal,男性1500-1800kcal),每周坚持运动150分钟以上,同时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

Q2:所有肥胖人群都能吃减肥药吗?
A2:并非如此,减肥药需严格评估适应症,例如BMI未达24但仅为腹部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且无代谢异常者,不建议用药;有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药物滥用史或孕妇等人群禁用,用药前需进行全面体检,由医生综合判断。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