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性皮肤由于皮脂分泌不足,角质层含水量较低,容易出现干燥、脱屑、细纹甚至敏感等问题,因此在选择化妆品时,需以“保湿滋养、修护屏障、温和无刺激”为核心原则,避免使用清洁力过强、含酒精或刺激性成分的产品,以下从护肤步骤(洁面、爽肤水、精华、乳液/面霜、防晒)及彩妆两方面,详细解析干性皮肤的化妆品选择要点,并辅成分参考表,帮助科学护肤。
基础护肤:构建保湿屏障,缓解干燥紧绷
洁面产品:温和清洁,避免过度去脂
干性皮肤洁面需遵循“弱酸、无泡、保湿”原则,避免使用皂基、高泡沫或含磨砂颗粒的产品,以免破坏皮脂膜,加剧干燥。

- 推荐类型:氨基酸洁面乳、APG葡糖苷洁面、洁面乳/霜(膏状)。
- 成分参考:椰油酰甘氨酸钠、月桂酰谷氨酸钠、甘油、丁二醇、泛醇(修复屏障)。
- 避雷成分:皂基(脂肪酸+碱,如硬脂酸、氢氧化钾)、硫酸盐类表活(SLS/SLES,如月桂醇硫酸酯钠)、酒精(乙醇,易挥发带走水分)。
- 使用建议:晨间可直接用清水洁面,晚间若涂了防晒或彩妆,先用卸妆膏/油(以植物油为主,如霍霍巴油、橄榄油),再用洁面乳,水温不超过34℃,避免热水带走皮脂。
爽肤水:二次清洁+深层补水,避免“紧绷感”
爽肤水是补水的关键,但需避免含酒精、香精的高刺激性产品,选择“补水+修护”双效型。
- 推荐类型:保湿型爽肤水、精华水(含高浓度活性成分)、温泉水喷雾(舒缓敏感)。
- 核心成分:
- 保湿剂:透明质酸(玻尿酸)、甘油、丁二醇、泛醇、神经酰胺(2/3/6型,修复屏障)、角鲨烷(模拟皮脂,亲肤不油腻)。
- 舒缓成分:积雪草苷、马齿苋提取物、尿囊素、β-葡聚糖(适合敏感肌干皮)。
- 避雷成分:酒精(乙醇、变性乙醇)、香精(可能致敏)、薄荷醇(清凉感但刺激皮肤)。
- 使用建议:洁面后用化妆棉轻拍(避免摩擦)或掌心温敷3-5秒促进吸收,后续趁皮肤微湿涂抹精华/乳液,锁住水分。
精华液:针对性修护,强效抗老/维稳
精华是活性成分的载体,干皮需优先选择“保湿滋养+屏障修护”类,若有细纹、色斑等问题,可叠加抗老或美白精华。
- 推荐类型:保湿精华、修护精华、抗老精华(视需求选择)。
- 核心成分:
- 保湿锁水:透明质酸(小分子渗透,大分子表面成膜)、β-葡聚糖(增强皮肤储水力)、氨基酸类保湿剂。
- 屏障修护:神经酰胺(占角质层脂质50%,补充“水泥”)、胆固醇、游离脂肪酸(模拟角质层脂质比例)、积雪草苷(促进胶原生成,修复受损)。
- 抗老成分:视黄醇(A醇,需从低浓度0.1%起步,夜间使用,配合保湿避免脱皮)、胜肽(如棕榈酰五肽-4,温和抗皱)、玻色因(促进糖胺聚糖合成,提升皮肤弹性)。
- 避雷成分:高浓度酸类(水杨酸、果酸,干敏肌慎用)、高浓度VC(原型VC易氧化刺激,建议选择乙基VC或VC衍生物)。
- 使用建议:每日1-2次,取2-3滴于掌心,均匀按压于面部,避开眼周;若同时使用多种精华,先涂质地薄的(如保湿精华),再涂质地厚的(如修护精华)。
乳液/面霜:锁水保湿,形成“保护膜”
乳液(春夏)和面霜(秋冬)是护肤的最后一步,核心功能是“锁水”,防止水分蒸发,干皮需选择含封闭剂和油脂的产品,避免“涂了跟没涂一样”。
- 推荐质地:乳液(偏清爽,适合日间或油皮干皮)、面霜(滋润/厚重,适合秋冬或极干皮)、凝霜(介于两者之间,肤感清爽但锁水强)。
- 核心成分:
- 封闭剂(减少水分蒸发):凡士林(矿脂,封闭性最强)、牛油果树果脂、乳木果油、角鲨烷(亲肤不闷痘)。
- 滋养油脂:霍霍巴油(接近人体皮脂,易吸收)、橄榄油(富含角鲨烯和维生素E)、白池花籽油(稳定性高,抗氧化)。
- 保湿剂:神经酰胺、泛醇、透明质酸(与封闭剂搭配,形成“水油平衡”)。
- 避雷成分:矿物油(可能导致毛孔堵塞,敏感肌慎用)、尼泊金酯类防腐剂(可能致敏)、硅油(如聚二甲基硅氧烷,肤感顺滑但可能阻碍皮肤呼吸,长期使用需谨慎)。
- 使用建议:乳液适合日间或夏季,取1-2枚硬币大小;面霜适合夜间或冬季,取2-3枚硬币大小,重点涂抹干燥区域(如脸颊、嘴角、眼周);若皮肤极度干燥,可在面霜上叠加一层睡眠面膜(含神经酰胺、角鲨烷等成分)。
防晒:防光老化+保湿,避免“闷痘”
紫外线是皮肤老化的主要外因,干皮防晒需兼顾“防护力”和“保湿力”,避免使用含酒精、高渗透力的清爽型防晒(易拔干)。

- 推荐类型:物理防晒(氧化锌、二氧化钛,温和不刺激)、物化结合防晒(兼顾防护力和肤感)、保湿型防晒(含甘油、透明质酸等)。
- 核心成分:
- 防晒剂:物理防晒(氧化锌、二氧化钛,广谱防护,刺激小)、化学防晒(如阿伏苯宗、麦色滤XL,防护波段全,但需选择无酒精配方)。
- 保湿成分:透明质酸、泛醇、神经酰胺(避免防晒后皮肤干燥起皮)。
- 避雷成分:酒精(乙醇、变性乙醇,易拔干)、二苯酮-3(可能致敏,欧盟限用)、防水剂(如聚丙烯酸酯,可能导致皮肤闷痘,干皮可选择“防水但不持久”型,避免过度清洁)。
- 使用建议:日间使用,SPF30+、PA+++以上,出门前15-20分钟涂抹,用量需达1枚硬币大小(全脸);若长时间户外活动,每2-3小时补涂一次;晚间用卸妆膏/油清洁,避免残留刺激皮肤。
彩妆:轻薄服帖,避免“卡粉浮粉”
干皮彩妆需以“滋润、服帖、持久”为目标,避免使用哑光、控油型产品,底妆前需做好保湿,防止卡粉。
隔离霜/妆前乳:保湿打底,平滑毛孔
选择“保湿型”妆前乳,避免“控油毛孔隐形”类(含硅油量大,易拔干)。
- 推荐成分:透明质酸、甘油、角鲨烷、硅油(轻质,如聚二甲基硅氧烷,肤感顺滑不闷痘)。
- 避雷成分:高含量酒精、滑石粉(可能干燥)、尼龙颗粒(可能堵塞毛孔)。
粉底液/霜:滋润型,避免“粉感厚重”
选择“滋润/水润”质地粉底,避免“哑光/持久”型;粉底液优先选“水分+油分”平衡配方,避免含高吸附成分(如高岭土、硅石)。
- 推荐类型:滋润型粉底液、BB霜/CC霜(含护肤成分,如甘油、维生素E)、粉霜(介于粉底和面霜之间,遮瑕力强且滋润)。
- 上妆技巧:
- 妆前敷5分钟补水面膜(或用保湿精华打底),提升皮肤含水量;
- 用湿润的美妆蛋(挤干水分)以“拍压”方式上妆,避免涂抹(减少摩擦);
- 若局部卡粉,用指腹蘸取面霜轻压卡粉处,再补少量粉底。
散粉/蜜粉:局部定妆,避免“全脸拔干”
干皮无需全脸定妆,仅T区(鼻翼、额头)易出油部位用少量散粉,避免使用“吸油力强”的散粉(如含玉米淀粉、滑石粉)。

- 推荐类型:透明散粉(无色,不改变底妆)、保湿散粉(含透明质酸、角鲨烷)、烘焙定妆法(仅眼周,提升立体感)。
- 避雷成分:滑石粉(可能干燥)、高岭土(强吸附力)、香精。
眼妆/唇妆:滋润打底,避免“干纹卡粉”
- 眼妆:
- 眼影:哑光眼影易显干纹,优先选择“珠光/缎光”质地(如含云母、二氧化钛),或用保湿型眼影打底膏(如透明质酸打底膏);
- 眼线:眼线胶笔/胶水比眼线液更滋润,避免防水眼线液(难卸,需用力擦拭导致眼周干燥);
- 睫毛膏:选择“滋养型”睫毛膏(含维生素E、泛醇),避免纤维型(易结块)。
- 唇妆:
- 唇膏:选择“润唇膏质地”唇釉(如含牛油果树果脂、霍霍巴油),避免哑光唇膏(易拔干、显唇纹);
- 唇部打底:涂唇膏前先用润唇膏打底,或选择“变色润唇膏”(兼具滋润和颜色)。
干性皮肤化妆品成分参考表
护肤步骤 | 推荐成分 | 避雷成分 |
---|---|---|
洁面 | 氨基酸表活(椰油酰甘氨酸钠)、APG葡糖苷、甘油、泛醇 | 皂基(硬脂酸+氢氧化钾)、硫酸盐(SLS/SLES)、酒精、磨砂颗粒 |
爽肤水 | 透明质酸、神经酰胺、β-葡聚糖、积雪草苷、马齿苋提取物、甘油、丁二醇 | 酒精、香精、薄荷醇、水杨酸(高浓度) |
精华液 | 小分子透明质酸、神经酰胺、胜肽、玻色因、β-葡聚糖、泛醇、积雪草苷 | 高浓度酸类(水杨酸、果酸)、高浓度原型VC、酒精 |
乳液/面霜 | 神经酰胺、角鲨烷、乳木果油、霍霍巴油、牛油果树果脂、凡士林(干皮适用)、泛醇 | 矿物油(敏感肌慎用)、尼泊金酯类、硅油(长期使用需谨慎) |
防晒 | 氧化锌、二氧化钛(物理)、阿伏苯宗(化学,无酒精)、透明质酸、甘油 | 酒精、二苯酮-3、高含量防水剂(聚丙烯酸酯)、滑石粉 |
彩妆(底妆) | 透明质酸、甘油、角鲨烷、轻质硅油(聚二甲基硅氧烷) | 高含量滑石粉、高岭土、尼龙颗粒、酒精 |
相关问答FAQs
Q1:干性皮肤秋冬特别干燥,面霜怎么选?需要叠加使用吗?
A:秋冬干皮需选择“封闭性强+滋养度高”的面霜,优先含神经酰胺、角鲨烷、乳木果油、凡士林等成分,如科颜氏高保湿面霜(含冰川糖蛋白、角鲨烷)、丝塔芙大白罐(含神经酰胺、牛油果树果脂),若皮肤极度干燥,可采用“叠加法”:先涂一层保湿精华(如含β-葡聚糖),再涂滋润面霜,形成“水油锁水膜”;或夜间用“面霜+睡眠面膜”,增强修护效果,但需注意,叠加产品成分需兼容,避免含相同高浓度活性成分(如视黄醇+酸类),以免刺激皮肤。
Q2:干性皮肤能用含酒精的化妆品吗?偶尔用了会怎样?
A:干性皮肤应尽量避免含酒精(乙醇、变性乙醇)的化妆品,酒精会溶解皮脂膜,破坏皮肤屏障,导致水分加速流失,长期使用可能引发干燥、脱屑、敏感,甚至加重细纹,若偶尔使用了含酒精的产品(如某些控油防晒或精华),需及时加强保湿:用温和洁面清洁后,立即涂抹含神经酰胺、泛醇的修护精华和面霜,缓解酒精带来的刺激,若出现泛红、刺痛等不适,需暂停使用,并简化护肤流程(仅用清水+基础保湿),待皮肤恢复后再逐步添加产品。
暂无评论,1人围观